文化特派员请来冠军导师!看10后“舞龙练习生”如何整活
文化特派员请来冠军导师!看10后“舞龙练习生”如何整活
2025年05月10日 17:00:00 来源: 作者: 记者 陆伟
点击视频,看10后“舞龙练习生”如何整活。陆伟 制作
5月9日至10日,在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的助推下,“龙腾柯桥·非遗传承——非遗舞龙进校园”文化传承行动在绍兴市柯桥区秋瑾中学展开。这场以“理论指导+技艺实训”双轨并行的非遗传承实践,通过舞龙讲座、技巧培训等内容,为水上舞龙这项民俗体育项目注入新生机。
非遗舞龙进校园。陆伟 摄
专业赋能:高校资源直通基层课堂
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重点引进的专业力量,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副教授姜凯为乡村舞龙活动构建了科学化传承体系。在秋瑾中学的首场非遗讲座中,这位蝉联两届亚洲龙狮锦标赛冠军的高手,不仅普及了优秀传统文化,还秀出冠军级“狮子打滚”,赢得在场500余位师生连连赞叹。
姜凯现场演示。陆伟 摄
彩带龙轻巧易上手,布龙适合高年龄段的学生,狮子灵活便于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在姜凯的专业指导下,龙尾山村为秋瑾中学的师生赠送了布龙、舞狮等特色教学器具。
布龙赠送仪式。陆伟 摄
舞狮赠送仪式。陆伟 摄
活动现场,姜凯带领龙尾山村舞龙队向秋瑾中学的师生展示了中国龙狮舞的风采,姜凯还现场教授舞龙舞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让师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非遗的魅力。
现场教学。蓝珊华 摄
水上舞龙项目是福全街道龙尾山村的特色名片,龙尾山村党总支书记王云良坦言:“作为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符号,水上舞龙在物质匮乏年代几乎断代。如今虽重建队伍,但青黄不接的传承困境始终悬在心头。”这份忧虑成为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驻村的破题方向。
现场教学,少年变身“舞龙练习生”。陆伟 摄
现场教学。陆伟 摄
机制创新:“三级联训”破解传承断层
活动首创“专业导师—学校老师/村民—学生”三级联训机制,由专业导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秋瑾中学语音体教师负责开发校本课程,龙尾山村23名舞龙队成员担纲实践助教。这种“学术输血+在地造血”模式,在创意套路设计环节成效显著——参训者融合鉴湖水纹动态与龙舟竞渡元素,设计了特色造型动作。
现场教学。蓝珊华 摄
61岁的龙珠手邵文龙告诉记者:“专家教的套路让我们这些老把式明白了,原来每个步伐都有讲究,掌握小技巧还真能好看不少。”这位拥有20年舞龄的非遗传承人,如今也在边学边练,当起了学生。
现场教学。蓝珊华 摄
据悉,秋瑾中学与龙尾山村达成“非遗舞龙传承计划”,计划通过导入高校专业资源、建立传承体系、培育复合型传承队伍,探索出“专业引领—教育转化—乡村活化”的非遗保护新路径。
“舞龙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适合中学生的体育运动。”秋瑾中学副校长徐坚介绍,近几年来,秋瑾中学立足地域文化传承,因校制宜,科学规划非遗传承教育矩阵,目前已形成包含戏曲、黄酒酿造技艺、绍兴童谣传唱、民间剪纸工艺、传统竹木工坊等课程体系。
非遗舞龙进校园。陆伟 摄
省级文化特派员蓝珊华介绍,目前,围绕龙尾山村的特色龙元素,已设计开发“小灵龙”IP及其衍生品,创编了更适合村民体质的龙舞,“龙潮福动”民俗风情主题活动也将在今年端午节呈现。
“受文化特派员的邀请,走进柯桥进行舞龙舞狮的推广,让非遗文化进入乡村和学校,这个特别有意义。”姜凯表示,通过“学校+乡村”的传承模式,既保障了传统技艺的原真性,又通过标准化教学体系构建起梯度化人才储备,为非遗项目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