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手记 | 在龙尾山村见证“嫂力全开”
文化特派员手记 | 在龙尾山村见证“嫂力全开”
2025年06月23日 10:56:15 来源: 作者: 文化特派员 蓝珊华
前几天,浙江日报要闻版那篇《新时代文明浙江的美丽画卷——浙江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回眸》,我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作为首批下沉基层的省级文化特派员,看到字里行间那些关于文化赋能、文明新风的生动实践,我这个亲历者倍感亲切,也深受鼓舞。特别是看到报道里专门提到了我们龙尾山村在理论宣讲上的探索,心头那股热乎劲儿,就像去年秋天第一次听基层宣讲员讲脱口秀“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时一样。
报道特别点到了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基层的“落地生根”,这让我感触颇深。一年多前,我带着“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田间地头”的任务,走进我的派驻村——绍兴市柯桥区龙尾山村,而理论政策宣讲正是这项光荣使命的头等任务。说实话,刚到村里时我心里直打鼓:理论宣讲,村民爱听吗?能听进去吗?没想到,这片土地给了我惊喜,也让我见证了基层文化创造力的蓬勃。
2025年6月18日,《浙江日报》要闻版刊发《新时代文明浙江的美丽画卷——浙江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回眸》一文。
孵化品牌:从灶台到舞台的转变
起初,我的切入点是找一群能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的人。村文化礼堂管理员陈大姐一听就乐了:“蓝老师,我们这群老嫂子,平时家长里短能说会道,上台讲政策?怕是要闹笑话哦!”我鼓励她们:“就用拉家常的本事讲!从身边变化说起。”就这样,抱着“在实践中摸索”的心态,2024年9月,龙尾山基层宣讲队算是扎下了根。
最初的尝试很“土”但很真——“单人脱口秀”安排!万事开头难,谁来开这第一腔?在我和村书记的软磨硬泡下,村干部徐冠华迈出了第一步。他以一个小故事“偷瓜”为引子,从基层治理的细微处切入,生动对比了乡风文明的今昔之变,讲透了口袋鼓起来后,乡亲们对精神富裕那份实实在在的追求。台下的村民们头一回瞧见平日里正儿八经的村干部还有这么接地气、能逗乐的一面,乐得合不拢嘴,掌声一片。这一炮,算是打响了!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柯桥福全·上虞道墟文化走亲晚会”上,徐冠华带来宣讲首秀。蓝珊华 供图
真正的惊喜,是乡亲们自己迸发的智慧火花。复盘时,大家觉得光说不过瘾,得加点“响动”。不知谁提议:“把快板打起来,像唱莲花落、三句半那样!”于是,“脱口秀+快板”的宣讲形式在一次次排练、一次次走村串户中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一起打磨稿件,把抽象的理论政策变成通俗易懂的乡音俚语,还要细细琢磨如何举手又如何投足,让每句话都配上活灵活现的动作,加深大家的理解和印象。《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奋进新时代》唱响乡村廉洁文化,《AI呀AI呀没时差》趣说数字生活……节目在文化礼堂一演,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嫂力全开”就在十里八乡叫响了。“嫂力全开”,就是源于我们宣讲队的主力军——村里的嫂子们!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看到了年轻人的加入。95后邵颖超原本在城里工作,被村里的活动吸引回来。她脑子活,学得快,我鼓励她去试试更高的舞台。今年,她带着我们精心打磨的段子,参加了绍兴市委宣传部和团市委举办的“越讲越响 越音澎π”主题宣讲活动、2025绍兴“胆剑潮音 青年talker说”开放麦宣讲比赛,用年轻人的视角讲乡村振兴,初出茅庐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了村里的“明星”宣讲员,为“嫂力全开”品牌更添一抹青春亮色!
95后邵颖超参加绍兴市“越讲越响 越音澎π”主题宣讲活动。邵颖超 供图
借力施肥:让“草根”队伍“文武双修”
村嫂们热情高,但要让这支“草根”队伍走得更远,光靠热情不够。我琢磨着得“引外援”“借东风”,给“好苗子”施施肥。
第一步,取真经。我把省里响当当的“‘言之有理’之江潮声开放麦”等宣讲视频当教材,组织大家伙儿边看边学,琢磨省里高手是咋讲的,研究金句如何打磨。
第二步,请高人。厚着脸皮邀请全省各路行家里手:请来柯桥区的文化特派员方舟老师帮忙磨稿子,把逻辑理得更顺;拉上“00后talker”张宇祺,现场“打样”怎么用网言网语、青春表达,抓住听众的耳朵;邀请上虞区“青春唱响﹒虞声嘹亮”宣讲团成员马滨、何玲娟带来充满文艺范儿的宣讲《风景这边独好》,让大伙儿开了眼界……
“00后talker”张宇祺带来理论宣讲——《我在田里写代码》。龙尾山村 供图
更喜人的是,咱村的宣讲员们一路“打擂”一路“结缘”!随着他们在各级擂台上崭露头角,也结识了一批同路人。比如“古越新声·灵五七五”宣讲团的骨干“丸子”就是比赛中结识的“良师益友”,带着我们的村嫂在实战中成长。大伙儿学得认真,经常凑在一块儿练,那股劲儿,让人感动。
“进入复赛以后,认识了很多宣讲牛人,被带进了圈子。”在一次比赛后,“嫂力全开”宣讲队骨干邵颖超兴奋地给我发来消息,更让我心头一热的是,这村嫂话锋一转,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把比赛里结识的宣讲大咖和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牵线搭桥”带回咱龙尾山了!
这股子主动“联网”的劲头,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走亲宣讲:乡音俚语飞入“邻家门”
宣讲不能关起门来自嗨。我琢磨着,得让龙尾山村的“好声音”传出去,也把外面的经验带回来。于是,“文化走亲”这路子,就这么蹚开了!
宣讲队的足迹,从本村的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出发,一路“走亲”到了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称海村、柯桥区安昌街道盛陵村、诸暨市店口镇横阔村,甚至跨市到了杭州萧山瓜沥横埂头村。
“嫂力全开”宣讲队赴柯桥区安昌街道盛陵村走亲宣讲。龙尾山村供图
让我难忘的一幕,是在一次龙尾山村的主题党日活动上,“嫂力全开”的村嫂们带着冒着热气的新节目,来了个首秀!快板一打,脆生生的乡音响起,讲干部作风转变,讲基层治理改善,讲社会风气净化。台下原本埋头的党员们,眼睛“唰”地亮了起来,有的掏出手机拍摄,有的忍不住跟邻座嘀咕:“嚯,这帮村嫂,真有两把刷子!”那一刻,看着台上自信的身影,听着台下真心的赞叹,我心底无比笃定:这就是理论的种子,正借着乡音俚语的春风,稳稳落进了基层的土壤里,扎下了根!
“嫂力全开”的村嫂们在龙尾山村主题党日活动上宣讲。龙尾山村 供图
看着村嫂们从最初的羞涩到如今的自信满满,看着邵颖超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加入,看着村民们从“看热闹”到主动参与讨论,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未来,我和龙尾山村的乡亲们会继续深挖“理论+文艺”这座富矿,打磨更多像《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这样有泥土味、有烟火气的节目。让党的好声音,通过我们龙尾山的乡音俚语、快板节奏,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飞进大家的心坎里。
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我们龙尾山村,正用最鲜活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