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创造有价值的阅读

写在《大数据时代》实现“大满贯”之时
2014年05月08日 11:15: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钟黎明

  2014年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上午,北京国家图书馆,第九届文津图书奖颁奖活动正在进行,来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自2004年设立以来,文津图书奖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为广大读者推荐了一大批传播知识、陶冶情操的优秀图书。这十年,也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快速发展的十年。从首届的一种图书入选推荐图书,到本届的两种图书入选正式图书,生动反映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十年来的跨越式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坚持专业出版之路,创造有价值的阅读”?也许我们可以从浙江人民出版社快速发展的十年背后,找到一些答案。

  做畅销书 做常销书

  在第九届文津图书奖仅10种获奖书目(可空缺)中,浙江上榜3种,分别是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大数据时代》、《爱哭鬼小隼》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老鼠养了一只猫》。

  同一个省有3本书获奖,这在文津图书奖历史上很少见;同一个地方出版社有2本书获奖,这也很少见。这两个“少见”,成为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何成梁上台发言之前的一个开场白。

  何成梁参加过国内各种图书颁奖活动,“这次文津奖的参选,事先我们没有任何消息,直到获奖前几天才告诉我。拿下这个奖,我觉得我们这几年坚持专业出版,坚持内容为王,还是做对了。”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1月出版至文津奖获奖,《大数据时代》已实现“大满贯”(拿下了国内社科类图书出版的所有奖项),预计2014年底总销量可超过100万册。为什么《大数据时代》可以在信息庞杂的时代脱颖而出,获得读者认同,成为畅销书?

  何成梁认为,一本书好销不好销,是由书的内容决定的,内容是否符合时代话题是关键。

  《大数据时代》的最大贡献,或者说是畅销理由,“就是在大数据方兴未艾、众说纷纭的时刻,进一步阐述和厘清了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这对许多以为大数据就是‘数据大’的人来说很有帮助。”这段评价来自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知名IT评论人谢文。

  《爱哭鬼小隼》是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遗著,讲述了以作者儿时为原型的“爱哭鬼小隼”,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的成长故事。书中透露出的“玩也是学习”、“爱哭的小孩子需要爱也需要珍惜”这些理念,促使人们去反思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因为内容紧扣时代脉搏,抓住了社会热点,一本书成为了畅销书。但是在何成梁看来,“好销不好销”,又有两层含义,一是畅销,一是常销。要达到畅销,可以凭借某个话题或市场热点,或作者知名度,比如韩寒,不论在哪家出版社,他的书都好销;南派三叔封笔的消息一出,他的书立马又畅销起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再也见不到他的作品。而有一些图书,特别是一些专业类图书,读者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它的销售,但几年下来,销售却是不错的。“我们要做畅销书,更要做常销书。”

  执守“专业” 拒绝“快餐”

  成立于1951年的浙江人民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2007年转企改制后,面对纷扰的市场环境,这家地方出版社不跟风,不逐流,始终遵循“坚持专业出版之路,创造有价值的阅读”的出版理念。

  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潘邦顺告诉记者,按照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重点打造六大板块的要求,根据本社实际,近三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将自己的专业出版领域定为时政、财经、文史三大类图书。在集团对重点图书和畅销书的政策扶持下,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时政图书和财经图书的市场影响力,位居国内地方人民出版社前列。

  根据《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4月东方数据资料,出版社单品种码洋贡献率排行榜中,浙江人民出版社社科类列第4位,连续28个月进入前十;在社科类码洋份额中列第13位。201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且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这两年,有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大奖,入选各种推荐书目或进入各类销售排行榜。

  时政类图书中,胡鞍钢的“中国国情分析系列”,每年一本,每本的发行量都在2万册以上。“郑永年看中国”系列,到2014年已经推出了七本。其中,《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推荐,为中央党校学员的必读书;2012年初推出的《保卫社会》,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推荐,要求处级以上干部阅读。

  201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完成了两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是从酝酿到出版历时20年的《毛泽东著作辞典》,该书刚刚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二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图集》,成为浙江唯一的十八大献礼图书。

  2014年初重印的《之江新语》,辑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成为当下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读书目。

  财经图书十年不弱。2001年推出的吴晓波《大败局》,像MBA教案一样全面解读中国企业失败基因,一炮而红,至今发行量已超百万册。2013年起热销的《大数据时代》,已成为各地培训用书,形成“大数据现象”。侧重本土原创,挖掘阿里巴巴、娃哈哈、海尔等国内企业巨头创业道路的“信天翁财经丛书”,引进国外经典的“财富汇系列”,成为浙江人民出版社财经图书的“两驾马车”。

  文史图书热销品种不断。新近推出的《百子全书》、《清代版本图录》等,光向台湾地区出版社输出数字版权的收入就达到60万元。

  “一个地方的人民出版社,如果连本地市场都做不好,如何还能开拓全国市场?”何成梁说这番话时,是有强大的案例支撑的。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在服务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图书精品迭出。即将推出的《浙江文化通史》、2007年推出的《浙江通史》,成为浙江文化建设标志性出版物。

  为了保卫专业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不碰“快餐文化”,网络小说、官场小说等,一本都没有做过。经过多年努力,浙江人民出版社已在读者和国内图书市场树立了品牌。在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该社在“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中位列第四。

  合作共赢 经典立身

  从出书、销售、利润等主要指标看,浙江人民出版社近三年相当于又造了一个出版社。2013年经营数据刚刚出炉,《中华读书报》记者就赶到只有54名员工的浙江人民出版社——这么少的员工,为何能产生这样的效益?坚持专业、不做“快餐”,为何也能获得市场?

  浙江人民出版社在2007年“事转企”之后,无论是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对市场的关注力度,都在提升。但是作为一家企业,如果盲目发展、扩大人员,成本是很高的,新编辑进来,没有三到五年是成熟不了的。因此,在现有的人员结构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与一些管理比较规范的民营公司合作,如目前合作的磨铁图书公司、湛庐文化公司。

  为了保证专业品质,“合作”有四个原则:一是由出版社把握选题立项权;二是规范经营,不能卖书号,三审三校由出版社负责;三是不能失去市场,比如跟湛庐文化合作成品书,除了网店,其他所有的地面店市场都归出版社,包括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团购等;四是合作品种不超过人民出版社出书整体规模的15%。之所以坚持15%的底线,是因为“必须保证编辑自身有原创选题的组织策划能力”。

  2013年初,浙江人民出版社与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报社)合资成立了中电联合图书发行公司,为独立法人独立运营,准备进入电力行业,做电力系统的系统书、定制书。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握地市级出版资源,他们又与舟山日报、温州日报分别合作成立出版中心。

  在借力拓展本地市场的同时,传统出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电子图书、网络销售的兴起。浸淫传统出版多年的何成梁预判,十到二十年内,传统出版还是主流。不能光看数字出版表面的数字增长,实际上,传统出版的整个蛋糕还是没有减小。如果纸质阅读比例大幅下降,造成出版社难以为继的那一天终于到来,其后果不会落在专业出版社,专业出版社依靠自身的专业精品图书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专业出版社只要坚持“专业出版”这条路,还是有机会的。

  在何成梁看来,当前的发展要跟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许多书必须要做,不然就死掉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比例来做经典,电子版权要握在手中。

  在应对数字化冲击中,浙江人民出版社又将为我们创造什么价值呢?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