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要让高雅艺术走近普通百姓

对话杭州剧院总经理柯朝平
2014年04月16日 10:49:00 浏览量: 来源:《宣传半月刊》杂志 作者:张丽红

  2009年,杭州剧院在全国剧院中首创文化卡;

  2012年,杭州剧院率先发起,联合全国30多个剧场和数十个地方演艺机构组成“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

  2013年,杭州剧院自制音乐剧《简·爱》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单场演出票房达到了46万元,在原创音乐剧领域,创了整个上海的历史新高……


  剧院、艺术团、观众,一举多赢

  记者:最近成立的“浙江新联艺剧院院线管理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剧院联盟”,这二者是同一回事吗?

  柯朝平:浙江新联艺剧院院线管理有限公司是由8家单位组成的,这些单位是公司的8个股东,共同出资组建公司。剧院联盟由目前浙江有运作演出能力的51家省、市、县三级剧院联合组成,采取自愿入盟的会员制,是免费加入的。

  记者:二者是什么关系?

  柯朝平:公司是联盟的领头羊,联盟是公司的基础和补充,两者互补。

  记者:成立这个公司后,主要做些什么?

  柯朝平:公司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把浙江省的剧院进行资源整合,用公司化经营,提升相互之间的管理水平。原来大家都是独立的,自己做自己的,而现在可以统筹管理,另外,目前来看,浙江有不少县级剧院闲置在那里,没人管,成立公司后,可以把这些剧院组织起来,利用起来。

  第二件事就是做剧目的推广。以前有演出项目,每个剧院是各自去接的,现在大家可以一起接,这就意味着剧院的演出项目增加了;对艺术团来说,到浙江来一次,能多演几场;对观众来说,可看的剧目多了,选择的余地也就多了,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记者:一举三得。

  柯朝平:对,是个多赢的事情。

  记者:另外一方面讲,大家一起接演出剧目,是不是可以降低成本?

  柯朝平:对,可以提升大家的议价能力。一方面,剧团到浙江来演出,过来的路费大家可以一起承担,另外,因为大家一起采购剧目,采购量很大,就可以跟对方议价,将单场价格降低。

  浙江文化硬件全国领先

  记者:刚刚您提到,浙江不少县级剧院都闲置着,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柯朝平:我们每个县都有一个剧场或者大礼堂,这些加起来至少有150多个,而正在经营的,经常有剧目在演出的,也就三十多家。其他的,除了政府开开两会,或者偶然放一两场电影,基本上都闲置在那里。有的县里的老百姓,一年到头一场演出都没得看。

  记者:从剧院的设施看,可以做演出的有多少?

  柯朝平:基本都可以做演出,不过有的可能受灯光等设备的限制,只能做小型演出。

  记者:应该说,浙江剧院的硬件还是很好的。

  柯朝平:是的,除了全省每个县的会堂,还有高校的大会堂、大礼堂,企业的会堂,以及将来几千个农村文化礼堂,这些都算上,浙江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文化硬件上可以说是全国第一。

  记者:既然硬件资源这么丰富,那为什么会闲置呢?

  柯朝平:原因有很多,县一级剧院,虽然有场地,但没有管理团队,也没有管理经费,更没有演出项目源。另外,让老百姓掏钱买票的市场还不成熟,全国都不成熟,更不要说县里了。

  记者:那对这样的剧场来说,加入这些联盟有什么好处呢?

  柯朝平:加入后,首先他就有了信息渠道了,有些小项目,他能接的,就可以先试试啊,试了后,尝到甜头,下一步就能继续发展了。我们硬件很好,但要把这些资源用起来才能真正跻身文化高地。

  其实说起来,我们杭州剧院在2000年之前也不是以演出为主的,那时的主业是放电影,杭州剧院都是这样,更不要说下面县里的剧院了。

  记者:是不是说现在不少县级剧院仍停留在杭州剧院2000年前的那种状态?

  柯朝平:是的。

  看场电影的钱就能看演出了

  记者:杭州剧院这几年做得特别好,在业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怎么做到的?

  柯朝平:作为剧场,最关键的就是要做演出,你不做,这个市场肯定没有人气。杭州剧院从开始的每年十几场演出,到后来的50多场,再到近几年的一百五六十场,演出场次越来越多。

  另外,需要政府的引导。前面两三年,政府也应该一起来培育市场,拿出一定的经费,有意识地引导。2005年开始,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每年都会给我们一定的经费,叫高雅艺术补贴,从最初的50万,到后来每年几百万不等,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三个,要开放,全面开放。人的思想观念要开放,经营场所也要开放。以前经营场所是封闭的,我们后来盘活资产,把闲置的资产盘活,让其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另外,杭州剧院的一个特色做法是发行文化卡,培育市场。通过这一系列的做法,慢慢做起来。

  记者:最初是怎么想起来要做文化卡的?

  柯朝平:说起这个原因,其实很有意思。文化卡是2009年开始做的,当时因为市场不好,基本上每场演出,我们只能让员工去推销门票,一年100场演出,场场都要去求人买票。后来我们想,索性不如一年就求一次,办一张年卡,一年的演出都能看了。

  记者:一年可以看多少场呢?

  柯朝平:我们说是不少于50场,其实只要是我们主办的演出,大家都能看,但有一些可能是租场,这样的不行。

  记者:文化卡是多少钱一张?

  柯朝平:普通卡是2000元,贵宾卡位置是13排之前的,3000元。根据去年会员的领票情况看,一年领票共70场左右,平均下来每场演出也就30元,也就是看场电影的价格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了。

  打造浙江文化卡一卡通

  记者:文化卡也能起到多赢的效果。

  柯朝平:是的,可以说这是四赢的好做法。

  第一,对政府来说,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这是一张真正能让老百姓看得起演出的文化惠民卡,我们一张卡保证一年不少于50场,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不少于50场的演出,从而实实在在地解决老百姓看戏难、没戏看的问题。

  第二,对剧团来说,我一年必须保证这么多的演出项目,所以剧团也有地方演了,降低了演出的门槛。以前是剧团租我们的场地来演出,现在是我们花钱请他们来演。

  第三,对剧场来说,卖卡的时候,提前回收资本,便于合理安排演出项目,同时确保一定的观众上座率。以前最差的时候,一场戏,总共1600个位置,只坐了十几个观众,台上五六十个人,台下十几个人。现在会员免费领票,开始大家会想,反正白看看的,这样慢慢就把市场培育出来了。现在,基本上每场都能保证百分之五六十的上座率,上座率高了,对台上艺术家的表演也起到了鼓励作用。

  第四,对老百姓来说,原来一张票五六百,现在实惠了。

  记者:听说你们正在探索,文化卡以后在全省通用。

  柯朝平:对,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利用联盟的平台,打造浙江文化卡一卡通。其实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有文化卡,宁波、绍兴都在这么做。下一步,大家都可以互相使用,我们内部后台结算就行了。

  自制剧目,介入艺术创作领域

  记者:这两年杭州剧院还做了一些自制剧,像《断桥》、《简·爱》等。

  柯朝平:对,这个就是投资,也就是我们第四个做法,进行剧目投资,2008年杭州剧院30年院庆的时候成立了艺术制作公司和艺术团,开始介入到艺术创作领域。自己去外面演出,把钱赚回来。

  记者:就像电视台投资制作电视剧。

  柯朝平:对,我们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作,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创作什么,先后出品投资三部戏,越剧《简·爱》、音乐剧《简·爱》、音乐剧《断桥》。

  后两者成为中国音乐剧的一个品牌,音乐剧《简·爱》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单场演出票房达到了46万,在原创音乐剧领域,创了整个上海的历史新高。音乐剧《断桥》演到了138场,成为省里的“五个一工程”。

  记者:总共演了138场?

  柯朝平:是的,这就是基于联盟的力量,大家都是同一联盟体的,所以你有好剧目,他就会帮你接过去做。

  我们音乐剧《简·爱》从2013年9月1日推出,也演了30多场了,我们的目标是100场。今年9月份还要到韩国去参加首尔文化产业音乐剧节,在首尔、仁川等地进行商业演出。

  多个联盟定位不同

  记者:早在浙江联盟之前,杭州剧院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

  柯朝平:是的,我是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的执行主席。

  记者:这个联盟跟我们浙江的有什么区别?

  柯朝平: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是在我们原来的东部联盟、西部联盟、北部联盟等各联盟的基础上成立的,所以范围更广,成立一年多时间,就已经发展到了几百家剧院,但与浙江剧院联盟在合作模式上有差异。

  记者:除了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杭州剧院还是中国东部剧院联盟成员,这么多联盟,都能发挥作用吗?

  柯朝平:在演出市场的初期,这些联盟肯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有了这些自发性的机构,就可以把演出项目动起来、交流起来。比如东部联盟50多个剧场,就有20多个可以接同一部戏,所以,大家接项目的量就大大提高。

  记者:这样说是联盟越多越好吗?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竞争呢?

  柯朝平:目前来说没有什么竞争,现在看要做大的全国性的项目还只有中国联盟可以,三个联盟都有不同的定位,中国联盟就侧重大的经典的项目,就像我们之前做的《谢天谢地,你来啦》,如果是我们单独接,一场要三四百万元,肯定接不起。所以这就需要中国联盟这样有实力的组织引进来,它可以拉到企业赞助,另外,还有北京的补助。

  与中国联盟比,浙江联盟可能就侧重于浙江人喜欢的一些东西,比如越剧方面的等等。

  当然,再发展到后面,经过大浪淘沙,真正能够适应市场,能做演出的,才能一直存在下去。有些剧院虽然进入了联盟,但一年到头也做不了一场演出,即使进来了,有了这个身份,但它照样没这个能力接,这个取决于它的实力。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