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考古是中国帝陵考古重大突破

2023年09月28日 20:49:36 来源: 绍兴晚报 作者: 周能兵

  

宋六陵南陵区已揭示了四座帝陵的上宫、一座下宫和一座袝葬的后陵

  “南宋皇陵考古,是中国百年帝陵考古上的重大突破。”在日前召开的绍兴南宋皇陵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这样评价宋六陵考古取得的成就。南宋皇陵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在开展了6年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后,2018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先后组织发掘了四座陵园遗址,取得了重大成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次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座谈会上,我国多位权威考古专家聚焦宋六陵考古,专家学者们以历史的眼光、宽阔的视野、专业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了宋六陵考古取得的突出成就。

  宋六陵考古重大发现:四座上宫陵园或为四帝后陵主体

  绍兴宋六陵考古已在宋六陵发现5座帝后陵“石藏子”。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方向明在主持绍兴南宋皇陵遗址考古发掘座谈会时指出,宋六陵考古自启动以来,至今已持续11年,这次对考古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共同谋划未来工作,以助力南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宋六陵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达发布了宋六陵考古最新成果。

  考古人员在宋六陵二号陵考古时,在二号陵园西边约50米,发现“石藏子”和陵园建筑遗迹,将该区域划定为三号陵园。三号陵园发现的阙楼遗迹,系在宋六陵首次发现,与兰若寺出土的阙楼构件相似。考古人员在二号陵园南边发现两座规模相近的“石藏子”及部分建筑,将该区域划定为四号陵园。李晖达说,今年,考古人员针对新的发现,继续组织发掘三号、四号陵园遗址。目前,三号陵园发掘了遗址东侧的局部范围,基本确定了三号陵园的南、北、东三面园墙和门殿、享殿、石藏墓穴等主体建筑。同时,也明确了四号陵园的南侧园墙和门殿、享殿、石藏墓穴等主体建筑。

  目前,已初步掌握了绍兴南宋皇陵南片区多处陵园的建筑结构与整体分布格局。其中,可以明确为攒陵上宫的遗迹包括一号陵园、三号陵园、四号陵园等。这几组陵园的规模、石藏墓葬的规制和体量均大致相同,可以认为均属于同一等级的上宫陵园。而二号陵园不包含石藏墓穴,其形制特征更符合下宫制度,二、四号陵园可能即为同一座帝陵的上、下宫。而夹于二者之间的“宋陵M2”,地面建筑结构与前述四座陵园的龟头殿类似,但墓葬规模体量明显偏小。结合宋代帝后陵配置关系推断,宋陵M2为四号陵园所属帝陵的袝葬后陵。初步认为,目前在宋六陵南陵区已大致揭示了四座帝后陵的上宫、一座下宫。宋六陵包含了七座帝陵和七座后陵,其中位于南片区的帝陵应为徽宗永祐陵、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四座(宁宗永茂陵所处方位存疑)。已发现的四座上宫陵园,可能即为上述四帝后陵主体。具体身份、相互分布关系,仍有待后续发掘以逐步明确。

  李晖达说,一、三、四号陵园格局相似,规模略有差异,其中均包含大型石藏墓穴,故判断为三座帝(后)陵上宫。二号陵园规模更大,已发现大殿、廊庑、配殿等遗迹以及灶、水池等生活设施,初步判断为某帝陵下宫。

  李晖达表示,考古团队将继续扎实做好田野考古工作,不断提升田野发掘、记录的质量,深化建筑考古研究,并扩大研究视角,兼顾以皇陵兴废为主线而关联的城镇聚落、内河运输、商品生产、建筑行为、人口结构等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问题,从大遗址的时空框架体系深化南宋皇陵的考古学研究,最终推动南宋皇陵考古工作纳入“考古中国”的研究体系中。

宋六陵考古现场

  南宋皇陵考古可比肩曹操陵、霸陵考古

  宋六陵的考古新成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焦南峰认为,南宋帝陵考古工作的思路十分正确,符合、贯彻了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的要求,要始终把南宋六陵作为完整的、发展变化的聚落来开展工作,坚持从已知到未知,从中心到外围,从核心到附属的科学的工作顺序。南宋帝陵学术价值突出,是中国帝陵制度发展序列中的重要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帝陵制度从竖穴土坑墓、高屋大冢,到明清帝陵的发展演变序列的关键环节,代表了中国古代独立陵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集约化,葬祭合一。南宋六陵等级制明显弱化,显示出因地制宜、减省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的都城和陵寝、城池和墓葬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与死的和谐共存,陵寝蕴含着丰富且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说,南宋皇陵是传承、展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转折时期多种重要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绍兴南宋皇陵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在厘清陵园布局结构、了解相关建筑技术方法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二级教授韩国河表示,南宋帝陵考古,对于补充南宋史,尤其是国家礼制的变革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文献记载,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还原历史真实。宋代帝陵制度在两宋之际发生较大变化,并对此后明清帝陵的修建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还辐射至辽、金、西夏等周边政权。目前的工作,明确了南宋帝陵诸要素,明确了大兆域内存在南北两个分区,提出了各陵之间的早晚关系,揭示了上下宫的基本面貌等,为接下来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解峰说,南宋皇陵根据五音姓利等风水理论开展陵位布局研究,为边疆地区如渤海国陵墓研究提供了优秀范例,揭示了中国古代高等级墓葬在宏观选址理念上的一致性。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认为,南宋帝陵考古经过10多年的积累,所获资料已经取得飞跃性发展,可以视为中国百年帝陵考古上的重大突破,比肩曹操陵、霸陵考古。

  专家建议:加快推进宋六陵南、北陵区考古发掘

  宋六陵考古今后怎样做,专家们也纷纷提出建议。

  北京大学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认为,未来的发掘工作可以考虑调整思路,把遗址形成过程作为关注点。认识、研究南宋皇陵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除了关注选址、位次、营建等问题,还需要关注陵园建设,以及陵区转移等重大事件背后的南宋政治问题,展示利用工作可予以加强:如制作更为精确的三维模型;以龟头屋为线索,综合建筑实例、宋画、文献等相关素材,展示南宋建筑文化;以瓷器为线索,展示南宋礼制文化;吸引多学科力量参与南宋皇陵的学术、展示工作。

  韩国河建议,要建立大兆域考古观念,考察与中国历代都城、陵寝间的关系。可对南宋皇陵总神道、陵区入口等要素,由里向外开展针对性工作;应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大的考古项目与规划;应注重阶段性的材料保存与整理,并扩展资料搜集范围,除了南宋时期的基本情况,还可以搜集元代破坏的相关情况,后代保护,以及茶厂的历史等等,形成动态视角;要尽快开展北区的考古工作,边发掘、边整理、边保护。

  汪勃说,应树立历史人文观念,用历史的眼光来理解、分析、研究古代遗存。注重把握、运用中国古代都城、陵寝之间的共性规律,拓宽思想维度,放在更大的空间区域中去深入研究思考,并开展体系化研究,重点仍是找到七陵,明确主陵、祔葬的位置关系。须更加关注陵园立向、度量衡、建筑朝向等问题,并与北宋皇陵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

  霍巍认为,未来首先仍应坚持田野考古工作为本位,仍需要围绕陵园布局、配置、陵与殿的关系、陪葬陵等,继续开展工作。至今尚未进行发掘的北陵区,尤其需要重视。南宋帝陵考古与宋代文化转型问题深度相关,接下来可以作为重要研究框架。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导致皇权与南北方知识阶层之间产生了激烈博弈,各方力量最终如何在南宋皇陵的营建问题上达成共识,是未来考古工作,以及研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焦南峰建议,应补全要素,明确功德坟寺、都监廨舍等相关遗迹,明确陵区划分情况,同时将明清遗迹进行剥离,形成单纯的南宋陵园遗迹总图。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提出,南宋帝陵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应明确把握二号陵园的东西边界,完整发掘三号陵园的整体格局,继续开展四号陵园以南区域的勘探和发掘。要加快推进北陵区的考古发掘,补齐皇陵元素,从聚落考古的角度统筹规划未来的考古工作。郑嘉励说,南宋皇陵考古成果说明南宋皇陵实际的遗迹保存情况仍然十分可观。未来南宋皇陵的考古工作在持续推进时,还要做好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要采用多种展示方式,将南宋皇陵与杭州南宋皇城打造成浙江宋韵文化工程的标杆品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张嘉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