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畏之心 追踪“大系”报道7年

2022年07月04日 10:41:59 来源: 作者: 曾福泉

  2015年以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进入冲刺合龙阶段。我便是从那时起深入参与“大系”报道,由此成为这场“文化长跑”中记录的一员。通过一篇篇报道,我努力记录“大系”编纂出版历程中的重要时刻和动人细节,阐释“大系”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展现“大系”团队胸怀“国之大者”、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的精神风采。此刻回望,确实感悟良多。

  涵养文化自信,传递文化温情。“大系”项目积17年之功,联合全球文博机构,汇集艺术、考古、科技等领域数百位专家学者之力,正是为了文物团聚,国宝重光。这是盛世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对未来的期许。悠久深厚的民族艺术文脉曾经在国运维艰之时径流百出,散佚浮沉四方;新时代百川归海,历代文化艺术精品荟萃一堂,为后人永远留住了中华传统艺术的瑰丽风采。

  我在每一篇报道中,都注重把握“大系”项目饱含的这种文化温情,并将其传递给读者。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浙江日报》2019年3月20日以两个整版规模刊发的长篇通讯《盛世修大典 丹青耀古今——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纪事》。这篇报道从2018年夏天开始谋划,浙报集团长期追踪“大系”编纂出版进程的4位记者广泛深入采访,充分发掘素材,精心构思写作,由我执笔完成。报道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站位高远、视野开阔、架构宏大,第一次完整呈现了“大系”工程发端、拓展、合龙的宏伟历程,深入阐发了“大系”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篇报道获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

  在积累采编经验基础上不断发掘新视角。“大系”先是实现了由“画”入“书”,2021年以来又开启从“书”到“展”的进程,可谓不断开拓创新。多年来,我紧跟“大系”推进脚步,从多个角度切入“大系”编纂出版进程,采写了方方面面的故事,发掘其创新内涵。“大系”团队摄影师十余年坚守图像采集第一线,牢牢把握住一张画作仅有一次的拍摄机会。我将他的故事写成《我在全球博物馆拍古画》,揭示出煌煌巨典背后的秘辛。“大系”印制出版品质代表了当前印刷出版行业的一流水平,我探访“大系”合作伙伴雅昌文化集团,采写了《笔墨神韵,由“画”入“书”》,记录“大系”精益求精的出版流程。

记者现场采访“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首发式 本人 供图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大系”团队多年来通过艰苦努力,不断探索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包括敦煌绘画在内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从物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衍生与转化,且已从最初聚焦的纸绢类绘画这一门类,外延拓展到建筑、雕塑、壁画等更多文化艺术领域。因此,在近两年的报道中,特别是在“大系”特展的报道中,我尤其注重阐释“大系”团队以数字化技术赋予中国古代绘画新生的理念与实践,更多地从实现文物数字化汇聚、数字化共享的角度切入,对“大系”项目及与之相关的石窟寺3D重建等工作做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

  2021年8月,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我在报道中即注重结合“大系”成果解读宋韵,并与大系团队共同探寻传承宋韵的途径,充分发掘“大系”蕴藏的丰富价值。

  锤炼“四力”,就要全情投入。这些年,我追踪报道“大系”,与“大系”团队结下深厚情谊,真正把他们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这方面,浙报集团前后多位参与“大系”报道的记者都是这样用心用情用力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是“大系”重要合作伙伴,2015年该馆中国书画部主任安明远借道杭州时,浙报集团记者对他做了专访。2016年元旦前夕,浙报集团记者随“大系”团队赴故宫博物院,专访多位负责人。钱江晚报连续刊发《三人团队 十年不歇的日本寻宝之旅》《一位智者 一段不能忘却的守护故事》等“大系”图像采集故事。这些独家报道,都源于我们和“大系”的独特情缘。

  (作者系浙江日报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 郑丽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