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作风建设要从“公私”破题
网评 | 作风建设要从“公私”破题
2025年06月30日 18:19:57 来源: 宁海县委组织部 作者: 杨琪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有的看起来不大,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但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这一论断犹如一记警钟,振聋发聩。在现实工作中,部分手握权力的干部却未能深刻领会其中的深意,将收受一盒茶叶、一袋土特产视作人情往来的“一点心意”,浑然不觉这背后隐藏着“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的巨大风险。
本图由AI生成
风腐同源,皆始于公权私用之微隙。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意思”,实则是作风问题的导火索,若不及时遏制,便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腐败问题。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是以“公”“私”为尺,刀刃向内、检视初心的契机。唯有公私分明、寸步不让,才能把握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干部在清风正气中履职。
原典明义,在深读细悟中筑牢公私之基。“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原文原著是厘清公私边界的核心依据,是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必修课”。要逐字精研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逐句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深刻领悟“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背后的权利属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更是对公权行使的明确规范,是公私分明的具体体现。要明确公权行使的负面清单和纪律红线,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心中要有一本清晰的账。以“克己奉公”的精神重塑公私边界,从思想源头上拧紧作风“总开关”,让公私分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行动自觉。
躬身自省,在知行合一中校准公私之尺。“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如果党员干部仅仅满足于文本学习,而不将其付诸实践,就容易陷入“学用脱节”的形式主义。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入实践进行检视。审交往之度,反思自己的人情往来是否模糊了公私界限,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让公权为私情所左右;审用权之界,反思自己在资源调配过程中是否掺杂了私利考量,是否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唯有以行验知,才能剖开“人情面纱”,洞悉“小礼物”可能撬动“大腐败”的演变逻辑。在勤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的过程中,扫除“四风”之害,让公私分明的尺子在心中立得更稳、量得更准。
久久为功,在常态长效中稳固公私之堤。“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与耐心。要在坚持秉公用权中检验作风建设的成效,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扎紧“公款公用、公权为民”的制度篱笆,让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实行常态化监督和长效化育人,让公私分明化风成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清廉自守见诸行动,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只有这样,才能稳固公私之堤,抵御各种作风问题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