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投资于人”还需多维度着力

2025年06月25日 19:26:09 来源: 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作者: 王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概念,明确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升级等物质投资,有效助推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需要让“物的投入”服务“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反哺“物的升级”,持续推动我国经济运行行稳致远。“投资于人”的战略性抉择恰似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任督二脉”的关键穴位,不仅是对“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更是激活经济内生动力的深层变革,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众所周知,人是消费主体、生产主体和创新源泉,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也曾指出:“发展的本质是扩展人的可行能力”。“投资于人”要紧盯人本身,既要培育和增加新的人力资本,也要充分释放人力资本创新创造活力,比如,通过发放育人补贴、推行免费学前教育,进一步提高生育率,持续增加人的数量;建立基础教育公平化、职业教育精准化、继续教育终身化的三维体系,通过教育赋能、科技奠基、创新驱动,持续提升人的质量。只有实施量质并举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才能真正夯实人口发展基础、激活创新创造潜能,加快形成“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递进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单个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也是多元多样,如何有效拓展“投资于人”的深度和广度,关键在于准确体察民生、掌握民意、了解民忧,紧紧围绕人的需求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在推动政策和需求良性互动中不断扩展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浙江省杭州市某街道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当外卖骑手、以沉浸式调研了解外卖员真实需求的案例也启示我们,“投资于人”的实践智慧在于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场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等需求与传统产业工人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建立更加灵敏的需求感知机制。事实上,每一个群体的需求都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快递小哥关心的不仅是配送费单价,更在乎职业发展通道;年轻父母焦虑的不只是育儿成本,更期盼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可及性。当政策制定能够精准捕捉这些真实诉求时,“投资于人”就超越了简单的资源分配,升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安排。这种需求导向的政策逻辑,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实现政策效能最大化的关键所在。唯有让政策供给与人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才能使每个人都在时代进步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投资于人”战略最深层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