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警惕“利”尚往来

2025年06月23日 17:10:12 来源: 宁波市海曙区委组织部 作者: 刘奕

  《礼记·曲礼》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尚往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那里,却早已悄然易容为一场场精心伪装的“利尚往来”,违规送礼者以“礼”换“利”,违规收礼者以“权”谋“利”,礼品礼金成为互通款曲、请托办事、勾兑利益的载体。

本图片由AI生成

  “往来”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围猎”陷阱,隐藏着送礼者精准的利益诉求,那些恭敬呈上的“心意”,目标直指审批之关照、资源之许诺、资金之倾斜,其中暗含的都是对公权力的精确估值。而当手握公权者无警惕之心与制度约束,便极易被那些看似充满人情味的馈赠所侵蚀,被置于利益交织的漩涡,正如古语所警:“甘醴腐肠,厚味戕生”,甘甜的美酒能腐蚀肠胃,“礼”的温情外衣下隐藏的恰是“利”的交换现实,这种“利尚往来”一旦形成风气,便会扭曲正常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干群关系,破坏的是市场的公平性与政府的公信力。

  收礼者的“笑纳”则是对潜藏利益诉求的无声默许,是对权力来源的遗忘。公权力本为民所授,当为民所用、为民所系,当官员将收受的“礼”视为某种应得的“供奉”,将管理和服务对象视为“贡赋”来源,其心态已然从“公仆”滑向“食利者”,比如重庆市潼南区教育工委原委员、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唐兵借丧父之痛,在微信朋友圈、QQ动态主动扩散消息,向140余名管理和服务对象广收“人情”,借私事搭建“交易场”,呈现出将公共权力彻底私有化、商品化的扭曲观念,瓦解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纪律防线,更是群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纽带。

  要彻底斩断“利尚往来”的灰色链条,党员干部需深刻领悟党性这一“最大的德”,时刻反躬自省:手中之权从何而来?当为谁而用?时刻警惕包裹在“人情”“礼数”之下的利益诉求,清楚辨别“礼”与“利”的泾渭之别,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能收的坚决不收”,以德立身,以纪束行,在人情与权力的交织地带,守住一方清朗天地。要进一步根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则需高悬制度利剑,织密监督之网,既要紧盯“关键少数”、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也要深挖制度漏洞、监管缺失和深层次原因,找出行业性、领域性、普遍性问题,在严惩收受者的同时,深挖“围猎”源头,让那些以“礼”为饵、精心布局的利益输送者同样付出代价,方能使为民服务的“初心”永不蒙尘。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