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三角”

2025年06月17日 16:20:19 来源: 余姚市牟山镇党委 作者: 毛晟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绝非简单的相加,而是追求深度的融合,形成一种强大的“飞轮效应”: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创新,创新成果又反哺教育升级,由此构建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持久动力源。

  夯实教育根基,为科技人才“蓄能”。教育是人才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必须从基础抓起,推动教育系统性升级。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激发科学兴趣,强化动手实践,让科技创新活动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优化学科布局,大力发展“新工科”“新理科”,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成功范例,为关键领域输送了大批高层次技术骨干;职业教育则要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着力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只有筑牢教育基础,科技创新才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贯通产学研链条,打造协同“生态圈”。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关键在于打通“科研-转化-应用”的堵点,构建高效协同的生态。一方面,要搭建融合平台,建强国家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浙江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在海洋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正是得益于此。另一方面,要促进人才互动,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实践,推动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授课,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同时,要支持创新创业,完善扶持政策,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让好创意更快落地成好产品。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让科技与人才相互成就,释放强大发展动能。

  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壁垒促“协同”。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首先,强化政策统筹,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投入。可考虑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跨领域的融合项目。其次,改革评价导向,切实扭转“唯论文、唯帽子”倾向,更加注重创新成果的实际贡献和市场价值。此外,促进区域协调, 加大对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支持,通过“东数西算”“对口帮扶”等举措,推动创新资源更均衡配置。最后,深化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国际顶尖智力,同时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提升全球竞争力。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才能充分释放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的“乘数效应”。

  教育是沃土,科技是引擎,人才是种子。统筹推进这“黄金三角”一体发展,关键在于激发其深层次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叠加。未来,我们要以更系统的思维优化顶层设计,以更完善的创新生态汇聚各方合力——让沃土培育良种,让良种驱动创新引擎,让创新引擎反哺沃土丰饶。如此形成的澎湃动力,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