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心澎湃
这一刻,我心澎湃
——我省各地干部群众激情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2025年09月05日 08:41:50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社会各界人士现场收看直播。 记者 魏志阳 于山 摄
地点: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一本纪念册的温度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于山 魏志阳)3日上午,位于衢州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内气氛庄重热烈。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代表、学生代表、应征青年代表、退役军人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收看纪念大会直播。
直播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伟勇激动不已,他拿出一本古旧的《胜利纪念册》,显示印制时间是1945年9月3日。这里面汇集了抗战重要事件,还收集了杜立特行动大救援获救飞行员在衢州留下的签名等内容。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突袭日本,返航途中由于油料不足等问题,弃机跳伞,中国军民奋勇救助,日军竟因此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为纪念这一营救壮举,2018年,衢州建成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来自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三(12)班的王子沐同学在现场看得特别认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武器,都非常先进,特别自豪。”
傅振南夫妇俩正在收看直播。 共享联盟·长兴供图
地点: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
看到儿子受阅,父亲眼含泪水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叶诗蕾 通讯员 张泽民 吴拯)3日上午,在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战老兵、军人家属和周边村民等百余人齐聚“江南红村”礼堂,共同收看纪念大会直播。
当天,村民傅振南和妻子早早来到礼堂,守在大屏幕前。看着24岁的儿子傅嘉棚作为火箭军方队中的一员,昂首挺胸通过天安门时,夫妻俩激动万分。“这是儿子的梦想,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傅振南眼含泪水,他说,希望儿子能永远记住这个光荣时刻,把今天的经历化成未来报效祖国的动力。
看着一个个方阵经过,煤山镇槐坎中心小学的学生们目不转睛,脸上写满自豪。“生在这片红色故土,我们听着革命先烈故事长大。”学生代表王希妍说,“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在煤山镇成立,如今这里拥有江南抗战时期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
在余姚横坎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干部群众收看直播。 记者 周旭辉 贺元凯 摄
地点:余姚横坎头村
80岁老兵起身敬军礼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陈醉 通讯员 高嘉鸣)3日上午9时,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党群服务中心,挤满了前来收看纪念大会直播的革命老区干部群众。
轰鸣的礼炮、嘹亮的口号、铿锵的步伐,瞬间唤醒屏幕前80岁退伍老兵黄如法的军人风骨,他站起身挺直身板,向国旗郑重敬军礼。老人嘴里不停重复着:“我也曾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战期间,在中共浙东区委领导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以四明山为依托,以横坎头村为指挥中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我父亲就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75岁的徐国芳听着英雄故事长大,后来加入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他经常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内义务讲解。“父辈参军时,小米加步枪,而今新型作战力量如同钢铁长城。”他感慨道。
“直播中,我们看到了祖国不断强大和科技迅猛发展,而场外,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村庄,蓬勃发展,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的缩影。”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邱民波感触很深。
富阳受降村村民在村文化礼堂收看直播。 记者 姚颖康 曹坚 摄
地点:富阳受降村
受降村里响起国歌声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赵路 通讯员 童林珏)3日一早,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的受降村,村民们陆续到达村委门前的空地。
8时50分,庄严的国歌响起。银湖中学护旗队的同学将五星红旗升至旗杆顶端。村民们昂首挺胸,高唱国歌,有人流下了热泪。
杭州地铁6号线有一站名为“受降”——受降村的宋殿区域,曾为日军侵华期间的驻扎点之一。1945年9月4日和5日,日方133师团恰降代表到该村与中方接洽投降事宜。
9时,村民们走进村文化礼堂。纪念大会直播一开始,礼堂大厅瞬间沸腾起来,每一个精彩镜头,都伴随着掌声与喝彩。61岁的村民潘忠华一边看直播一边感叹:“高科技都可以代替人上战场了,能被强大的祖国和军队守护,是我们每个老百姓的幸运。”
位于受降村的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讲解员们也收看了直播。讲解员章莹珠告诉记者,通过观看直播,她内心里的“光”越来越强。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师生收看直播。 记者 潘海松 摄
地点:浙江大学
“文军长征”感召多少浙大人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陈珲夏)3日上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一间会议室里掌声、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师生们兴奋地守着大屏幕收看纪念大会直播。
看着直播画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宋浩弘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深感悟,尤其是80多年前那段历经千难万险的“文军长征”。烽火连天,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行程2600多公里,将校址从杭州迁至贵州遵义、湄潭,为国家保存了教育和科研火种。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每当吟唱这首校歌,宋浩弘都会铭记“求是”校训,因为这首歌就是在西迁路上唱响的。
不远处的紫金港剧场里同样喝彩声不断,2025级浙大新生集中收看直播。
求是学院新生邱凯峰看着直播中威武的战士、精良的现代化装备,深深为之激动。几天前,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顾浙大文军西迁历史,邱凯峰感慨这是一段何等坚韧的征程,让他更加渴望能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像前辈们那样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渔民后代和当地群众收看直播。 通讯员 洪晓庆 摄
地点:舟山“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
小岛上,掌声如潮声
浙江在线9月4日讯(记者 黄宁璐 共享联盟·普陀 高洁)3日,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海面,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上的“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纪念馆便热闹起来,参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渔民后代和当地群众早早集聚于此,等待收看纪念大会直播。
9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屏幕上。“过去,我们的先辈用生命捍卫和平;今天,祖国以盛大的阅兵宣告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坚守。我感到无比自豪!”26岁的渔民后代李辉心潮澎湃。
时间回溯至1942年10月,东极渔民不顾生死,先后救起“里斯本丸”号上的384名战俘。李辉的曾外祖父马信孚,当年与村民一同摇橹驾船,救起11名英军战俘。
当屏幕上现代化的受阅方队依次亮相,当地群众操红香激动万分:“当年老一辈渔民划着小舢板救人,靠的是勇气;今天我们的军队,有能力保卫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