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档案馆首次全景式展示1931年以来浙江抗战历史
500多件档案,再现烽火岁月
500多件档案,再现烽火岁月
2025年09月02日 16:59:3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王璐怡 共享联盟·省档案馆 林昭宇
浙江在线9月2日讯 走进浙江省档案馆,时间仿佛倒流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浙江档案展”正在这里火热进行。500余件档案文献、实物与音视频,织就了一幅浙江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长卷,每天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参观。
这是一场浸润着“浙江味”“时代味”“抗战味”与“档案味”的展览,8月13日正式开展。这也是在明确提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后,官方梳理1931年以来浙江抗战历史的首次全景式展示。
那么,这次展览和以往有哪些不一样的内容与意义?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与启示?
一块木板的首次露面——
还原历史,
是对历史的尊重
“登陆跳板”首次在省档案馆展出。这是1937年日军为了登陆杭州湾而专门定制的。 省档案馆供图
这次展览,有一块长近2米、乍一看很普通的木板,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木板表面印有“登陆”“鸿巢木材株式会社制”等日文字样,这是省档案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日军“登陆跳板”。
杭州湾北岸沙土表面坚硬但下层松软,普通车辆难以通行。为了登陆作战快速运输人员和物资,日军专门成立鸿巢木材株式会社生产军用跳板。1937年11月,10多万日军在杭州湾北岸偷袭登陆,增兵淞沪战场,登陆后将跳板等物资遗弃在海滩。通过跳板登陆杭州湾的这支日军部队,也是一个月后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之一。
当时许多村民房屋被毁,便将这些跳板用于重建家园,其中两块被平湖市的夏吉林保存,后被平湖市史志学会会员张卫东偶然发现收购,并于2015年11月将其中较大的一块捐赠给了浙江省档案馆。
与一般的档案展不同,这次最终入选的500多件档案中,不少是实物档案,这是策展团队的有意为之。他们认为,实物档案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引发的联想和画面冲击力也是直接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浙江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受战争灾难最深重的省份之一。如何讲述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如何引起更多共鸣?如何让参观者更有收获?策展团队也是绞尽脑汁。
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之时,都推出过相关展览。作为2025年度大展,这次档案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由省档案馆主要负责人挂帅,精干力量参与,当时就定下总基调:要有“浙江味”“时代味”“抗战味”“档案味”。
简单地说,就是要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地展示浙江抗战历史。
“比如从2017年开始,我国明确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展览就要从‘十四年抗战’的维度作整体考量。”参与策展的省档案馆宣传文化处干部介绍,为此,他们专门请浙江党史专家指导,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使展览大纲逐渐成形。最终,展览确定为7个篇章,分别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浙江局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浙江的建立与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浙江敌后抗日”等。
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还得有精彩生动的内容。刚开始的全省展览素材大收集中,各地选送的档案有一半以上是与日军侵略浙江的罪行相关,大多是照片、文书等。首轮筛选后,策展团队决定调整策略,边扩大范围实地走访,边进行第二轮定向收集。
展厅中,吸引许多人驻足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制服,就是工作人员在走访一家抗战纪念馆中发现的。这套制服背后,是抗战期间发生在杭州地界的八一四空战。这也是中国空军首次与日军展开的大规模空战,空战告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过去大半年来,策展团队几乎“翻遍”了省内相关档案馆、纪念馆,很多鲜为人知的档案得以现世。
在寻找档案中,大家被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实物瞬间打动。“越是了解历史,就越想要把这次展览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具体负责展览的省档案馆宣传文化处干部说。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这次展览中,除传统图文展示外,还布设战斗场景、音视频、互动区等,“展览设计全面大改就改了7次,小改不知道多少回”。
精益求精是有回报的——
这个全景式展现浙江抗战壮烈历程、全年龄段观众都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辈保家卫国英勇气概的展览,开展仅10天,就有近5000人闻讯而来,并纷纷为之点赞。
一群年轻讲解员的体验——
融入历史,才能讲好历史
“请大家注意看,新四军‘老虎团’的这款武器就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展厅内人潮涌动,顺着“95后”讲解员虞佳忆手指的方向,观众齐刷刷将目光集中到了那张黑白照片上。
抗战期间,新四军苏浙军区开辟了以天目山为中心的浙西抗日根据地,成为东南战略要地。在这里,最有名的当属刘别生领导的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四十八团,因为能攻善守、战斗力十足,被誉为“老虎团”。
1944年3月29日,日军在浙江长兴与安徽广德交界的杭村一带“扫荡”,被刘别生率部设伏,成功毙伤日伪军百余人,还一举缴获一门步兵炮和大批弹药。
档案展示的原本只有这些,但在虞佳怡的讲述中,故事有了更精彩的后续:“这门大炮是日军精锐师团的‘军魂炮’。找不到大炮的日军暴跳如雷,竟写信给刘别生要求归还。刘别生立即回信驳斥‘你们如果有本事,就自己来拿吧,我们还可以再一次较量较量’。”听着虞佳忆绘声绘色的讲解,参观者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生出一股酣畅淋漓之感。
每份档案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但对观展者而言,在短时间内仅通过几行文字,很难知晓并理解其价值所在。
讲解员,是帮助参观者快速跨过这道“门槛”,和展览建立连接的“桥梁”。
9月1日上午,省档案馆联合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教育局开展“档案馆里的开学第一课”。 记者 魏志阳 实习生 赵亦周 摄
2019年入职以来,讲解过无数次展览的虞佳忆觉得,这次档案展几乎是没有门槛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精神已经融入血脉基因,所有人进入展厅的那一刻,民族情感就会自动触发。”她说,“我要做的就是把更多抗战故事和细节讲出来、讲好,让参观者更有沉浸体验。”
为了更好地讲解这次展览,档案馆专门招募了11位来自省内外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展览讲解员,浙江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万明茜就是其中之一。
7月初,万明茜在学校微信群里看到老师转发的展览讲解员招募信息,抱着锻炼自己的心态报了名。考验接二连三,通过面试的同学还收到包含所有档案展品的初版讲解词,要求在一周内记住并讲解。24页上万字的讲解词,“劝退”了不少人,但万明茜没有退缩。
大学生讲解员7月中旬开始陆续进驻。所有人的第一个任务都是打磨讲解词。虽然讲解词不停在修改完善,但大学生讲解员发现,先前花时间努力去找资料、去撰写的经历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我找的大鱼山岛抗战细节,后来就被采纳到了讲解词中。”万明茜说,寻找、撰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融入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加深理解与记忆的过程。
在一天天的讲解练习中,这些大学生和浙江抗战史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来自江西的张琳发现,“老虎团”团长刘别生的老家就是自己的外婆家。有了这段渊源,讲解时,她总觉得自己有种使命:要把这段历史讲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
“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自己深挖历史、讲解历史,也是认识、传播好浙江抗战史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省档案馆宣传文化处相关负责人说,省档案馆同步安排年轻干部担任讲解员,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讲解的方式走进历史、了解历史。
三组参观者的共同心声——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
一场好的历史档案展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又留下什么?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浙江档案展”现场,老兵郝龙清在观展。 记者 董旭明 摄
97岁的老兵郝龙清是首批观展人。开展当天,他郑重穿戴上绿色军装和军帽,在家人陪同下早早来到省档案馆。
在展厅,郝龙清走得很慢,每一处都看得很仔细。玻璃展柜里黑白的照片和发黄的文件,于旁人或许是历史,于他则是无法忘却的记忆。1943年,他的父亲被日军残忍杀害。次年,年仅15岁的他毅然参军。部队最初因他年纪小、身体弱有所犹豫,“但我已经没有家了。”最终,他成了一名八路军医务护理员。
“我还记得,日本兵来扫荡那天,队长带头边喊边冲,队员们举着大刀、扛着枪,争先恐后往前冲,一位排长的胳膊被打烂了。”80多年前的战斗场景,每一个细节郝龙清至今仍记忆犹新。
战争的残酷,更凸显当下和平的可贵。通过展览回首80年前的那些经历,郝龙清掷地有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战的胜利。这是真理。”
越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越能够穿越时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展览除图文展示外,还布设战斗场景、音视频、互动区等。图为杭州市民罗长娇和女儿一起看展。 记者 董旭明 摄
在“日军侵略浙江的罪行”展区,杭州市民罗长娇和上小学的女儿白千浔静静看着眼前的档案。女孩神情严肃,她身前的玻璃展柜中,毒气面罩尽管已经发黄斑驳,但仍让人不寒而栗。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发动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其中浙江受细菌武器侵害长达9年,涉及杭州、宁波等8个设区市约30个县。日军投放了包括鼠疫、霍乱等6种细菌,造成约6万人感染死亡,受伤者不计其数。毒气面罩就是铁证之一。
白千浔小声问妈妈,这是不是就跟《南京照相馆》里的那些事一样?看展前几天,父母带着她一起看了《南京照相馆》,这部以普通百姓视角讲述日军屠城暴行的电影,此刻以更直观也更具体的方式重现在眼前。
“对孩子来说,很多文字可能还看不大懂,但照片、实物、音频,她都能自己看、自己感受。”罗长娇说,档案展也是对孩子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档案之所以能活起来,是因为它触到了每个人心中柔软而深刻的地方:或是敬意,或是疼痛,或是传承的责任。
再次踏进档案展展厅,45岁张伟的脚步比第一次更加缓慢、深沉。他停在由中国工农红军闽浙独立师政治部撰写的《告白军士兵书》前,拿出手机小心拍摄。“有些展览,看一遍是不够的。”他说,尤其是那一组浙江平民遭受轰炸的老照片、一封台湾同胞用日文写下的《告台湾同胞书》,回去后反复在他脑中浮现。他就决定再来一趟。
“对我来说,第一次是历史教育,第二次才是心灵对话。”在最后的抗战胜利展厅,张伟驻足良久,眼前是一篇写于1947年的《受降室记》,详细记录了抗战胜利中国战区浙江地区受降接洽全过程,“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传承下去。”
好的历史展览从不试图给出全部答案,它只提供事实——让亲历者找回记忆,让追寻者看见真相,让年幼者触碰一段他们不曾经历却必须理解的过去。
它不单向人陈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邀请人思考“我与那段历史的关系”,让我们在回望之时,更清楚地看见自己以及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怎样被守护,未来应如何被珍惜。
链接
各地特色抗战主题档案展
以档为凭可正视听,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各级档案馆依托珍贵档案文献,深入挖掘档案文化价值,举办了一系列抗战主题展览,全景式展现浙江波澜壮阔的抗战历程。记者从各地即将推出或正在开展的档案展中,精选了几个有特色的展览。欢迎大家走进身边的档案馆,通过档案这一特殊的载体,重温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杭州市档案馆:
家门口的抗战——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杭州档案史料展
时间:2025年9月3日-12月31日
地点:杭州市档案馆西裙楼三楼
精选300余份档案,分为“兵临城下:抗战爆发与杭州处境”“杭州沦陷:至暗时刻与民众心情”“家门口的抗战:党的领导与全民抗战”“记忆与未来”四大篇章,全景式呈现杭州地区的抗战经过,帮助观众理解抗战伟大征程。
舟山市档案馆:
伟大的情谊永不褪色——“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档案史料展
时间:2025年9月1日—2026年1月31日
地点:舟山市千岛街道千岛路58号文化艺术中心三区三楼
展厅总面积共500平方米,依托于历年来发掘、整理与研究的珍贵档案史料,力求还原“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的完整图景与历史现场。
丽水市档案馆:
浙江抗战大后方——丽水抗战档案史料展
时间:2025年7月29日—12月31日
地点:丽水市档案馆一楼展厅
展览展出档案100余件、图片120余张,较全面地反映了丽水在抗战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为此付出的巨大牺牲,重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工作和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在丽水领导全省人民抗日救亡运动。
长兴县档案馆:
“把一切献给党”——新四军军工工作历史陈列展
时间:2025年7月7日—12月31日
地点: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临时展厅
纪念全体军工人员为保卫华中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战争年代,他们依靠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通过白手起家、边学边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光辉历程,为部队的发展和战争的推进提供了物质保障。
桐乡市档案馆:
车轮上的档案馆——桐乡名人抗战足迹展
时间:2025年8月15日起
地点:江苏阳澄湖服务区、上海徐汇区档案馆、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丰子恺学校等地巡展
展览以桐乡生产的高端智能房车为载体,以茅盾、丰子恺、徐肖冰、钱君匋、金仲华等五位桐乡籍名人的抗战活动轨迹为主线,通过屏风式展板江浙沪多地巡展的形式,用80余件珍贵档案文献图片,生动展示他们以笔、画、镜头、金石、报刊为武器,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守护民族精神、诠释救亡真谛的抗战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