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党建引领社会共治,浙江海宁这个社区实现治理“逆袭”
新华每日电讯:党建引领社会共治,浙江海宁这个社区实现治理“逆袭”
2025年08月28日 15:31:0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热衷体验驾乘快感的“越野族”,在这里化身为寻找走失老人的救援队;跳广场舞的大妈,在这里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项目负责人;作为城市地标的高档酒店,在这里开起了家门口的老年食堂……
浙江嘉兴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曾因治安事件频发登上当地基层治理的“黑榜”。如今,这里实现了由“乱”到“治”的精彩蝶变,成为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典型样本。
一个小小的社区,为何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为什么是西山?
从地图上看,西山社区辖区面积只有约1平方公里,东起护城河、南至加工厂、西邻火车站、北抵立交桥,内有海宁皮革城老商圈,群租房随处可见,还有海宁规模最大的两个城中村,夹着一条人员往来繁杂的夜市街。
从数据上看,西山社区共有9个小区1万多常住居民,其中新居民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有来自全国24个省份的流动人口2000余人,底数很难精准掌握。
这里曾面临复杂的基层治理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很着急:老破小、脏乱差,城市的“重要窗口”怎能给人留下这样的第一印象?可是基层治理面临缺钱、缺人、缺资源的现实,又该怎么破解?
2008年前后,西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金美凤带领辖区干部群众,走上了一条艰难却荣耀的“逆袭”之路。从开通24小时不打烊的居民热线电话开始,到组建社情民意队,设置居民会客厅、楼道议事会、民情茶吧,变居民有事“上门找”为社区干部主动问,把居民的“痛点”“槽点”变成社区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
记者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党建成为了社区治理名副其实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你有事情找到社区工作人员,不管是谁,不会说‘这个事情不归我管,你找别人’。找谁都可以,总会给你解决。”社区63岁居民王文秋说。
“事情不管大小,只要是居民提出的,社区都会非常认真对待。有些年轻干部受了委屈,偷偷抹完眼泪继续干,很令人佩服。”社区69岁居民张建新说。
西山有什么?
不到250名党员,怎么解决1万多居民的急难愁盼?
“基层治理,靠社区‘单打独斗’,再多的项目也难持久,再好的设想也难落地。”金美凤说,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做好治理转型,必须走“党建引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路子。
截至目前,西山已培育形成有规模、有影响、可持续的社会组织45家,包括社区自治类、平安建设类、社区服务类和文体类等。在此基础上,社区逐步形成了“1+3”的有效治理路径。
“1”即海宁爱心联盟。
“它是社区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多元共治的枢纽平台。”海宁硖石街道党委副书记谈仲凯说,爱心联盟起源于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当时社区发起的公益活动,在为灾区募捐30多万元善款物资的同时,也萌发了大家抱团做公益的想法。
12年间,联盟成员单位从14家扩展到162家,志愿力量超过2.7万人。成员单位分布在海宁全市,还有来自嘉兴的商会。正是这样一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接并解决了许多大西山片区组团共治所要解决的急事难事。
“3”即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的“爱、心、家”三大系列品牌。
“爱”系列主要是围绕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项目,比如关爱留守儿童、新居民子女等。“很多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现在读大学了又回来做社区志愿者。”西山社区“温馨港湾”居家服务中心负责人姜红说。
“心”系列是坚持用心用情打造专业化、可持续的民生服务项目,如红色物业、老年食堂、诊疗车等。“便民服务站都开到了家门口,很多老居民拆迁了,新居民有更好的住处了,也都舍不得搬走。”社区居民华玉英说。
“家”系列则是聚焦提升群众归属感、责任感的重点项目,让越来越多居民从“被关爱者”转变为“服务贡献者”。“以前我们比谁的车更贵、跑得更快,现在我们比谁救的人更多、贡献更大。”西山社区“潮乡救援队”队员何新宇说,团队成员都是越野爱好者,以前爱飙车常“被嫌弃”,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中感受到了“被需要”,10年间队员数量增长了10倍,拆马蜂窝、修理管道、寻找走失老人,他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群众需要的时刻。
构建“三呼三应”共建共治机制
在西山,培育组建社会组织、激发居民主体意识,落在了一件件具体事务的解决中、一套套工作方法的凝练中。从有呼必应、未呼先应,到一呼百应,西山社区逐步构建起“三呼三应”的共建共治机制。
西山的经验可以复制借鉴吗?
2025年3月10日,江苏省新吴区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组团前来考察。“你们的路子我们学不来,我们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是‘0’。”这是考察团一开始的判断。然而,经过三四天沉浸式体验加上理念路径分析,考察团改变了想法。“西山的方法,我们也可以!”
金美凤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跳广场舞的大妈,怎么把她们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我们的做法是,在常来常往中与大家建立信任和感情。比如邀请她们参加社区街道的文体演出,免费提供社区的舞蹈房供她们使用等。自然而然地,大家后来就会踊跃报名参加公益服务项目。”
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循环中,西山社区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参与氛围和机制,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愿意扎根其中。“西山社区工作总结起来就是‘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作为社区书记,我最欣慰的,就是我们能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里,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金美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