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的未来乡村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2025年07月08日 15:59:35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周国辉

  时间过得真快,“两山”理念提出和实施整整20年了,余杭黄湖镇青山村开展未来乡村实验也有5年了。5年来,这座村庄用实际行动书写出生动的答卷,有3点感受特别强烈。

  一、5年的未来乡村实验很出色。

  生态筑基:从“生存索取”到“生命共同体”的升华。通过基金信托和智能监测系统等市场化机制和科技手段,破解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兼得的问题。今日的青山,9种哺乳动物重返山林,13种鸟类栖居溪畔——生态资产终成共富资本,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

  人文重构:从“空心寂寥”到“创客摇篮”的蜕变。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年轻人抵达之日就是乡村重生之时”,而今青山村以文化为纽带,实现多重融合:新老村民共生。120名乡村设计师、环保工作者扎根于此,“同心荟”民主协商平台让创客与村民共议发展;如今又迎来了西湖智库等加盟。传统技艺新生,废弃礼堂化身“融设计图书馆”……

  治理破局: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的跃迁。有效乡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青山村的突破在于让农民成为主角。逐步形成共同缔造机制、数字赋能自治和党群议事厅,这套“拉家常工作法”,正是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密钥——用平等对话取代居高临下,用守诺实干赢得信任根基。

  二、要有更高的追求。

  未来中国应当是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和未来生活的集成体,当然也是传统中国和今日中国的延续。未来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的创新深化,尤其在青山等地的先行实践中,已呈现出在理念和标准上的明显“异同”。这些变化既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基本理念、基本框架和方向,又通过场景化、数字化和人本化等维度进行了迭代升级,体现了从“基础普惠”向“品质引领”的重要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一是从“普惠补短板”到“未来场景化”的理念跃升。

  目标定位升级。乡村振兴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目标是“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强调解决“有无”问题。未来乡村则以“九大未来场景”(产业、邻里、健康、低碳等)为核心,目标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生活”。

  主体参与扩展。乡村振兴坚持“为农民而建”,以农民为参与主体,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延伸。未来乡村则提出“三乡人共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青山村吸引近百名新乡人创业,形成产业链,推动“乡村运营”市场化。

  生态价值深化。乡村振兴侧重人居环境整治(如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未来乡村则将“低碳场景”纳入标准,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如滕头村将绿色发展融入九大场景,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二是从“基础达标”到“高质量引领”的标准跃升。产业标准,从“一村一品”到“三产融合”,未来乡村需要很好体现产业产值与集体经济双达标(如浙江试点村要求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需达县域村均1.5倍以上)。数字化标准,从“覆盖网络”到“智能中枢”。乡村振兴,目标宽带入村、4G覆盖(2023年超98%);未来乡村则要构建“一个中枢+N场景”智慧系统,如永旺村“智管家”平台整合治理、服务、产业数据,实现数字孪生村庄。公共服务,从“延伸覆盖”到“全周期服务”。乡村振兴,要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未来乡村进一步要求“全生命周期服务”,如配套养老闭环网络和托幼中心,形成“15分钟生活圈”。

三是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创”的治理跃升。规划方法革新,未来乡村采用“场景设计+运营前置”,不少地方导入文旅运营团队,避免“重建设轻运营”。投入机制升级,未来乡村要推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投资,包括创新“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吸引社会资本等。管护模式迭代,未来乡村,将管护纳入“乡村经营”体系,通过产业收益反哺公共设施运维,实现可持续管理。

  从典型实践看,已形成异同逻辑。核心目标:从基础民生保障(水电路网)→品质生活场景(低碳/智慧/文化);从“生存发展型”→“共富共美型”。产业路径:从农业提质+乡村旅游→三产融合+数字化赋能,从价值链提升到动能转换。治理主体:从农民+政府主导→“三乡人”+市场协同,形成开放系统与多元共治。成功标尺:基础设施覆盖率→集体经济/居民收入硬指标,形成结果导向的经济可持续性。

  未来乡村建设,应通过场景化标准(九大场景)、市场化机制(如专项债+社会资本)、数字化赋能(智慧中枢)三大跃升,推动乡村振兴从“补齐短板”转向“塑造长板”,打造体现更新理念、更高标准、更大特色和更具获得感的场景。其本质是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探索城乡融合的高级形态。特别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创造有利于开放、有利于收引和激活各种要素的制度机制,要创造村民愿意留下来、外部有志青年愿意走进来的环境,把乡村打造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要认真总结,不断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平。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高标准”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不仅要重视探索,还要重视总结和推广,变“盆景”为“风景”;二是数字化建设不要忽视老年群体需求,防止“数字鸿沟”。未来需在《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框架下,进一步细化分类指导政策,让“未来感”兼具“乡土味”与“包容性”。

  三、关键是创新落实。

  站在新起点,青山村启示我们,继续用好“两山”理念和“千万工程”这个密码,以“四个融通”续写新篇。坚持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融通,绿水青山既要“保值”更要“增值”;坚持优秀文脉与创新发展融通,需深挖“三老资源”(老天爷、老祖宗、老百姓),打造有礼的“青山”文化IP;坚持科技赋能与传统温度融通,不管智能设施如何迭代提升,必须保留乡音、乡情、乡愁和烟火,这是乡村不可替代的灵魂; 坚持党的领导与基层善治融通。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形成民主、法治、灵活、高效的社区治理机制。

  未来乡村,不在图纸上,而在村民的笑颜里;不在口号中,而在青石板路与光纤网络共生的土地上,不只在青山村一家的探索中,而在青山共筑、让更多类似青山村的探索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希望继续做好“新旧六篇文章”,蘸生态墨、书人文卷、绘共治图,将青山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 邹姗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