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八条”由制度约束化为文化自觉

2016年12月07日 08:1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制度文明绝不仅仅是“强制”的文明,更是改变行为方式、形塑社会风气的文明。“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习惯,习惯涵养文化”的内在逻辑。接下来,在一以贯之用好成功经验的同时,作风建设更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行有所止”内化于心,养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习惯选择、价值规范、文化自觉。

  “八项规定”,一个改变中国的政治语汇,短短数百字,开启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

  从提出到现在,四年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6万余起,处理近19.7万人。而数字背后是可触可感的新气象——粽子、月饼这些一度被“天价”异化的东西,重新成为老百姓庆祝佳节的应景美味;一些领导干部学会了手机团购,当上了驾校的大龄学员,坦言“还是回家吃饭好”;餐饮经营者摒弃过去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弊病,实实在在做起百姓生意……随着曾经的“新规定”变成今天的“老规矩”,一些沉疴痼疾在约束与监督中冰融雾散。

  许多事情,拉开一定的距离再观察,视野往往更清晰。回望“八项规定”,看似仅是掀起作风转变的一只蝴蝶,实则是执政党优化内部治理、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大利器。有网友评价,“作风建设相当于给中国梦购买了一份‘政治保单’”。一定意义上确实如此,锻造出更坚强的领导核心,营造出更清正的政治生态,实现中国梦就有了更强劲的引擎和保障。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圆梦时刻,尤其需要从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将管党治党在不少方面已有的“起势”推动形成“定势”,将已经取得的“优势”拓展达到“胜势”。时值“八项规定”四周年,我们不妨来一次全面复盘,探求“小切口”何以撬动“大变局”。

  “八项规定”又被称为“铁八条”。建章立制,而且从严从硬,这是作风得以扭转的首要秘诀。制度缺乏必然导致监督缺位,完善制度相当于筑牢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铁八条”规定鲜明锐利、掷地有声、充满刚性,执行决不“商量着来”,没有“情有可原”,没有“下不为例”,没有“法不责众”,实效所向披靡。四年来,以之为切入口,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党内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一些人抱怨“官不好当”,群众乐见“为官不易”,都源于这样的现实语境:党纪国法发威了,“紧箍咒”让人头痛了。

  以上率下、率先垂范,让“铁八条”的落实有了加速度。“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出领导带头的思想。出行不封路、少扰民,吃家常菜,住普通房,不能“导演”,不搞“彩排”……党中央以实际行动推下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这就是“领”与“导”的辩证法: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甚至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一年一个样,四年大变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是“铁八条”落地生根的力度所在。“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总书记曾用这个比喻,揭示出作风问题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落实制度要从微从细、从常从长。有人说,在党的历史上,抓作风并非首次,靠什么确保不会成为“一阵风”?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一道现实的考题,答案就在我们手中。

  制度文明绝不仅仅是“强制”的文明,更是改变行为方式、形塑社会风气的文明。“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习惯,习惯涵养文化”的内在逻辑。比如,公车私用被明令禁止,何尝不是在提倡清简的社会化出行?公款吃喝被捆住手脚,何尝不是在塑造节约光荣的价值理念?刚性制度所到之处,既是对作风的扶正袪邪,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再造。当前,制度管党治党成为共识,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接下来,在一以贯之用好成功经验的同时,作风建设更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行有所止”内化于心,养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习惯选择、价值规范、文化自觉。

  权力这杯酒,不是谁喝都会醉。“八项规定”用四年的时间证明,只要立定了心思、守住了规矩,有油水的地方再滑也不会跌倒。清风扬正气,奋进正当时。让我们一鼓作气,延续好做法、增创新优势,助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马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