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

2016年10月17日 13:01: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奚冬琪

  今年国庆节期间,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四季在央视开播。几天来,围绕不同行业的当代中国工匠的人生故事和非凡的职业绝技展开讲述,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一方面,人们惊叹于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大家也在思考,应该如何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日前,借着纪录片的热播,由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活动开始后,电视里技艺精湛的“工匠大师”们将走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15所职业院校,开展示范性活动,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

  10月10日,纪录片中的其中两位主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高级焊工高凤林、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就来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承载着“大国工匠”人才希望的师生们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畅谈对工匠精神的体会。

  精湛技艺赢得满堂喝彩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如何在0.1秒的时间内完成精确焊接?京沪高铁试跑速度世界第一,车轮的“脚踝”中0.05毫米的研磨空间怎么掌握?这些让人大开眼界的高超手艺将如何实现,这让现场的几百名职校学生翘首以待。

  上午10点,宁允展、高凤林两位大师的演示正式开始。

  宁允展演示的是铁块研磨。别看只有一个砂轮、一块铁,但研磨却是高铁重要部件转向架定位臂生产的关键步骤。在现场师生的注视下,宁允展用自己独有的方法控制着手中的砂轮,将研磨精度控制在0.05毫米。要知道,宁允展和他的团队研磨的转向架将被装配在673列高速动车组上,而能达到0.05毫米加工精度的,国内仅有宁允展一人。

  “精度从0.1毫米到0.05毫米,我用了10年。”宁允展的话不多,但他告诉在场学生的经验之谈却是一字千金,“其实没有什么窍门,任何手艺都是磨出来的。我不是完人,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

  有着“火箭心脏焊接人”之称的高凤林,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36年,多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题,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演示的是氩弧焊,材料是0.8毫米的紫铜管和不锈钢管,它在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等领域大规模使用。”高凤林为学生讲解之后,便投入到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中。随着四溅的火花熄灭,几分钟后,两种不同熔点的材料完美接合。

  两位大国工匠的展示赢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

  “我希望孩子们看到我们的经历,能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会有特别好的出路,可以成功地完成从学生到工厂学徒到优秀技工的转变。我也特别希望孩子们能克服当下社会上的浮躁之气,静心学本领,并把所学用到实践操作中。”看着台下几百名即将走上技术岗位的学生,高凤林觉得此次走进校园很有意义。

  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除了现场演示技艺,两位大国工匠还坐下来和师生们分享了从业、敬业、精业、奉献的故事和感悟。

  说到和“工匠”结缘,宁允展坦言自己受同样是工匠的父亲影响很深。“我从小就喜欢鼓捣手艺活儿。”宁允展说,8岁时,他制作的一艘木船让父亲第一次发现了他的工匠天赋,之后就很支持他去铁路技校学习。“另外,父亲留给我的最大财富,就是做事认真的精神。而在我看来,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也不外乎认真、踏实这两点。”

  和宁允展一样,高凤林也一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我就做到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说,自己的专注来自于刚入行时的勤学苦练。航天制造要求“零失误”,这一切都需要从扎实的基本功开始。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不均匀了。从姿势到呼吸,高凤林从学徒起就接受到最严苛的训练。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专注精神,让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

  在说起什么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工匠精神”时,高凤林还提到了“爱岗敬业、报国奉献”。

  因为技艺高超,曾有外资企业以高薪和解决住房等条件聘请高凤林,但他不为所动。“高薪聘请我没动心,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变成挣钱的机器,我在航天领域有更广阔的平台,这种把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紧紧相连的体验令我心潮澎湃。”高凤林的一席话,让全场掌声雷动。

  当学生们问起:“您怎么看待自动化生产和手工艺的关系?”“怎样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高凤林和宁允展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告诉学生,在校期间要踏实学习,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走上工作岗位要把所学及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他们还建议职业院校要多带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两位大国工匠的肺腑之言令台下学生频频点头,并不时报以热烈掌声。“前两天,刚在电视上看到高凤林老师的事迹,没想到今天他就来到我们学校了,刚才他演示的技术真是太厉害了。”“两位大师真的很不起了,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前从没觉得当技术工人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以后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也越来越有信心了。”……走出活动现场,不少同学都和身边的同伴谈论着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向“制造强国”迈进

  其实,正如大国工匠的来访让职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国家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关切,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有所体现。而不少全国政协委员也对于如何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有着自己的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刘雅煌谈到,客观而言,当前中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与《大国工匠》纪录片里熠熠闪光的工匠们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具体而言,就是技工人才明显短缺,“大国工匠”只是庞大技术职工队伍中极其少数的佼佼者。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和职业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脱节有关。“要想让大国工匠不断涌现,就一定要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刘雅煌认为,职业教育应打通产、学、研三大关节,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将企业生产与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融为一体,发挥综合优势。

  “制造大国”如何在“十三五”期间成为“制造强国”?技能型人才是核心,而培养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关键。“《大国工匠》纪录片里工匠们的职业技能可以说是完美的极致,对我们职业教育发展也是极大的鼓舞。因此要对职业教育加强舆论引导,破除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引导家长把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学生放心地送进职校,让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与支持,营造整个社会对劳动、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建议,国家应加大对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努力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职业教育成为人们的向往。

  民建中央也在相关提案中提到,目前,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支持不到位,无法满足产业升级技工培养的需要。应把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利用市场化手段,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跨行业、高水平、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责任编辑:陈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