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嘉兴市: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举措与成效,四个代表性小镇来说一说

——桐乡乌镇互联网小镇 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 海盐影视小镇 海宁潮韵小镇
2016年12月20日 16:54:26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嘉兴市文广新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战略部署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30号)以及《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文法〔2016〕7号)精神,嘉兴市经过认真考察,细致比照,遴选出以下四个颇具代表性的特色小镇作为候选示范点推荐。

  桐乡互联网小镇

  1.基本情况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范围东至乌镇市河,南至西栅景区界限,西至薛塘,北至京杭运河的四至范围,规划面积3.13平方公里,总投资60亿元。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将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云集、产业链完善、集聚效应明显、安全可控、机制灵活的互联网小镇生态圈,实现以互联网产业为主导,集会议会展、体验发布、创业创新、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具有诗画水乡特色的,集聚互联网产业新成果、新产品、新应用的“互联网小镇”。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三年内完成,乌镇于2016年初已启动相关工作。

  2.小镇建设进展及亮点

  (1)互联网小镇建设进展情况

  目前乌镇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区域已引进9个主要项目,投资近40亿,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已完成,将于第三届乌镇峰会期间投入使用;江南乌村已投入使用,成为继东西栅景区后的另一张乌镇金名片;中健谷(智慧健康产业园)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框架协议已签订;腾讯众创空间子夜路部分已投入使用,后期将迁移至特色小镇范围内;吴越文化创意园北栅丝厂部分已投入使用;阿特多多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北栅丝厂部分使用方式及使用时间尚在沟通协调;安恒信息产业园、阿里云众创空间、云大学三个项目当前正在洽谈中。

  (2)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进小镇建设

  一是强保护重挖掘,塑造本土文化品牌。乌镇重视本土文化挖掘和传承,景区场馆建设时再现完整生活形态及深厚的地域文化,举办乌镇特色“香市节、长街宴”等大型节庆活动,编排评弹、皮影戏、高杆船表演等民间传统文化节目,建立传统手工艺市场机制,恢复酱坊、茶馆等历史街区老店,重启乌镇邮局等历史文化公共建筑;注重弘扬名人文化,陈列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等223位历史名人生活遗迹及名人轶事,完整保护全国文保单位茅盾故居,王会悟、孔另境等纪念馆相继开馆。2014年5月,木心故居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展示木心先生生前著作和诗集、画作书法、用具遗物等。科学的规划定位,合理的保护开发,使乌镇走上了建设“文化古镇”精品之路,形成本土品牌。二是大投入大制作,打响国际文化品牌。在首届乌镇戏剧节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建成乌镇大剧院,改建600年历史的古戏台。今年10月,第四届戏剧节以“眺”为主题,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台剧目近80场特邀剧目陆续登场;18支青年戏剧创作团队展开角逐多个戏剧奖项;近2000场次的“古镇嘉年华”表演团队穿梭于小巷水岸;6场小镇对话、5个戏剧工作坊、3个戏剧主题展以及5场戏剧峰会共同诠释了江南水乡的另一番戏剧风情,推动文化创意发展,厚实古镇文化,实现文化小镇转型升级历史性跨越。此外,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将“互联网”与“戏剧、江南水乡、千年古镇”这些概念跨界融合,融入更多国际元素,诠释乌镇国际文化新品牌。三是请进来走出去,促全方位文化交流。自与法国黎塞留缔结友好城市合作协议备忘录以来,乌镇积极做好文化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两地分别于5月、7月举办文化展览并进行旅游推介活动,之后连续两年开展中法文化交流,以展馆、互访进行旅游推介,开展文化、旅游、经济等全方位交流、探讨,形成系列卓有成效合作项目,成为两地文明共融、相互促进典范,为双方旅游打造国际化品牌奠定基础。此外,在日本福冈市召开的“2014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礼暨经验介绍交流会”上,乌镇荣获“2014年亚洲都市景观奖”,该奖项由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福冈亚洲都市研究所、亚洲景观设计学会联合主办,而乌镇作为唯一入选的小镇,与亚洲各国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使乌镇不仅向“文化小镇”转型,更向“文明小镇”迈进。

  3.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挖掘乌镇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产业规划的统筹安排支撑着特色小镇的开发及打造,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支撑着特色小镇的长远运营。挖掘具有乌镇特色的文化传统及文化产品,特别是民间手工艺人及项目,利用互联网效应,发散、辐射好乌镇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工艺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潮流的无缝对接。二是开发文化旅游,提升旅游品牌。乌镇自进行旅游开发以来,从旧屋的翻新修葺,到如今融入时尚元素,无一不是将文化渗透其中。除乌镇东西栅景区外,现已开发乌村旅游区,并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同时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建设乌镇主要镇区之外的16个小乌镇,挖掘船丰浜历史文化沉淀,使之在现今的旅游大军中独放异彩。三是丰富文化内涵,增强精神活力。拒绝一窝蜂的模仿,坚持文化创新,以乌镇大剧院为核心的表演空间群体,通过举办各种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了乌镇的文化内涵,东西方交流在乌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及深度。利用戏剧托起小镇文艺复兴梦,在形成了全民式的狂欢效应的同时,更在一代人的精神里种下一些指向舞台、指向艺术、指向审美、指向全世界的种子,将乌镇动人的风景、迷人的花香、千年沧桑的故事沉淀、活色生香的艺术氛围,糅为一体,独领风骚。

  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

  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位于大云镇,小镇规划面积3.87平方公里(5805亩),核心区规划面积0.99平方公里,总投资55亿元,于2015年6月1日入选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15年11月,承办了全省特色小镇“比学赶超”第一次现场推进会并作经验交流。

  1.基本情况

  全镇推进以镇文化中心、村级文化礼堂(覆盖率83.33%)、文化庭院和小镇场馆为“优势互补、四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条线建设;打造以杜鹃花造型技艺传承教学基地(碧云花园)、特色文化展示基地(云澜湾古镇)、巧克力之旅展示馆(斯麦乐)、乡风民俗展示厅、农耕文化展示厅、农民十字绣展示厅等多个点建设;凸显“温泉、巧克力、水乡、花乡”四大文化特色,涉及云澜湾温泉国际、歌斐颂巧克力乐园、云庐休闲园、梦幻嘉善、德国啤酒等8个项目(年度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1.7亿元,其中“梦幻嘉善”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52亿元);此外,在谈项目还有咖啡豆产业园、德国啤酒庄园、法国薰衣草、法拉利文化园等;编制农业景观规划,重点实施花海大道沿线、云海路等主要道路的四季景观文化。

  2.主要做法

  (1)活动搭平台。节庆活动平台。结合重大的节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巧克力文化节、杜鹃文化节、温泉养生文化节、全民读书节、碧云葡萄节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甜蜜婚礼节、民间美食节、村民才艺大比武、全民健身篮球赛、农民十字绣文化节等。礼仪活动平台。注重传承,培育“一堂一品”礼仪活动,每年先后开展花样江家的新年祈福礼、孝亲东云的孝老爱亲礼、美德大云的七岁儿童开蒙礼、勤和缪家的农耕礼、灵秀曹家的参军礼和家风家训礼等。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平台。结合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们的节日,相继开展“我们的春晚、民间文艺行街表演、广场红歌会、优秀节目展演、送文艺下乡”等常规活动,文化庭院内开展端午包粽子、元宵做汤圆、节日主题宣讲等活动;积极开展美丽非遗六进 “进景区、进村落、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以云澜湾小镇为平台,开展嘉善田歌、顶凳子等非遗节目展示活动,引进福建省国遗项目布袋木偶戏,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对外交流平台。每年选送作品参加活动,如碧云的杜鹃造型参加中国花博会展、丁海龙的泥塑作品参加中国(义乌)文交会展等。每年以考察观摩、座谈交流、文艺演出等形式举办文化走亲交流活动,如与上海的颛桥镇、枫泾镇和嘉兴、海宁、平湖等周边县市区开展活动。期间,中央媒体采访团、中国改革报、浙江日报、浙江经视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持续采访报道。

  (2)节目健机制。节目预选机制。建立配送下乡节目预选机制,在现有的民间艺术团中,预选出群众相对喜爱的文艺骨干和文艺节目,每年整合“送文艺、送戏、送电影下乡”节目库和“送培训下乡”师资资源库。点单认领机制。根据上述的“四送”资源库清单,结合农村文化礼堂的自身实际和群众需求,采取点单认领的方式,每年不定期开展各类演出活动。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完善“文化阵地建设评星定级、文化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文艺节目赛事点评”等相关评价激励机制,通过组织专家评定、大众评审、群众点赞等方式,对一些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特别是一些结合“美丽乡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群众的身边事这一主题而自编自演的案例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3)群众建队伍。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日益健全,目前共有14名,其中镇文化站工作人员4名、镇图书分馆3名,各村(社区)宣传文化员7名,同时创立文化分馆四个部室,即文学理论信息部、文化艺术培训部、视觉艺术指导部、表演艺术指导部。文艺骨干队伍。文艺骨干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拥有花乡艺术团、新居民艺术团、夕阳红艺术团、小舞星艺术团、戏剧艺术团和武术艺术团等文艺团队,共有表演类文艺骨干200余名;此外,组建了排舞、声乐、合唱等艺术队10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覆盖广泛。目前已经拥有文化志愿者200多名,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中。特色民间文艺队伍。全镇特色性的民间文艺队伍颇多,围绕甜蜜文化主题,有剪窗纸、盘衣扣、农民十字绣、结毛衣、押花画等民间手工艺队伍;围绕花乡主题,有舞花龙、打花棒、挑花蓝、敲花鼓、跑花船、折花扇、撑花伞等表演队伍。

  (4)培训出成果。完善分层培训工程。主修管理业务能力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舞蹈戏曲、农民书画等课程,形成了镇、村(社区)、社三级文艺骨干网络,同步实施培训项目由文艺骨干小教员具体分片包干辅导计划。作品创作。近年来,艺术团还培育了一支创作团队,先后参与录制大型文化宣传片《水乡云梦》;参与创作形象歌曲《杜鹃花开》、《云水间》;自编自演舞蹈《甜蜜小镇•舞动青春》、《好日子》;情景小品《心灵鸡汤》、《家有老爸》、《都是猪猪惹的祸》;原创诗歌《白云阳光铺路石》、《美丽的大云我的家》、《大云精神放光芒》等,多项原生态的文艺作品均在省市县崭露头角。原创节目《大云花开彩蝶飞》,代表全县参加了嘉兴市村级民间文艺队伍精品节目展演,获得全市第一名,《荷影神龙》、《花灯龙韵》等舞龙节目连续三年荣获全县元宵舞龙大赛金奖。

  3.取得成效

  特色小镇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大舞台,人文气质是小镇的个性所在,打造鲜明的区域特色文化标识,打造甜蜜小镇独特的个性与灵魂。把甜蜜文化作为主题和灵魂,坚持走“文化+”的特色之路。深挖异域文化。积极引进巧克力包装配套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弘信包装项目。目前在谈的还有咖啡豆产业园项目以及科特迪瓦的可可森林项目。深挖婚庆文化。重点打造歌斐颂巧克力、云澜湾温泉、碧云花海、十里水乡等多个婚纱摄影基地,目前这些基地已有较高的市场追捧度,年接待量达5万多对。下一步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新建婚庆风情街,集聚婚纱设计、婚庆策划等项目。深挖养生文化。把温泉休闲度假与健康养生产业有机融合,拓展养生新业态,目前已获批中医药养生基地。深挖乡村文化。将农耕文化、善文化等传统因子植根于美丽乡村建设、农居民宿开发之中,让当地群众参与文旅开发、共享发展红利,让游客在休闲度假体验中品味本土文化、品味浓浓乡愁。目前,特色村落开发布点规划已经完成,其中曹家村上下浜布点规划由中国美院设计。

  海盐影视小镇

  2015年底,澉浦镇正式启动了市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立足自身,依托千年古韵,结合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景区资源与空间优势,加快打造影视特色小镇。澉浦影视小镇建设将突破传统概念,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及旅游的相互融合,打造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特色影视小镇,形成以影视为主线、以旅游为主体、以游客为主角的“产业生态”,实现了“影游一体、产城融合”。

  1.影视小镇结合影视文化产业建设齐头并进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牵着政府手,跟着市场走”的客观规律,可以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澉浦镇影视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海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海盐县即将影视产业列为县级五大特色平台之一,并成立了县影视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委领导挂帅指导影视产业的发展,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专项讨论并协调解决影视发展中的问题,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海盐南北湖梦都影视基地有限公司今年也已完成尽调,正筹备上市。海盐县南北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盐县影视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影视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项目开发、经营管理等市场化运作。

  2.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与影视小镇建设相得益彰

  在影视产业落户澉浦之初,即确定了“影视为主线、以旅游为主体、以游客(粉丝)为主角”的发展思路,2014年以来,围绕影游互动这一主题,澉浦镇(南北湖风景区)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为爱约跑”、明星篮球赛、南湖晚报劲走团、旅友大赛等,带动了南北湖景区和影视拍摄区的互动发展。为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引导更多的游客参与影视体验,澉浦镇将陆续举办明星真人秀等活动,提升南北湖风景区及影视拍摄影区影响力,并通过影视场景体验、影视短片(微电影)拍摄、群众演员培养、影(视)迷见面会、影片发布会等形式,进一步拓宽影视与旅游的互动空间,把“粉丝效应”转化为“粉丝经济”。

  截至目前,影视基地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7.92亿元,已完成四方城、烟波峡、北大营等六大影视场景区,占地约600亩,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基本上形成了一批民国年代影视拍摄场景,能同时满足十多个剧组进驻拍摄。在影视作品拍摄上,已完成拍摄投入4.22亿元;在影视企业引进上,目前有海盐县南北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盐县影视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海宣投资有限公司入园;在地方经济贡献上,影视产业共缴纳税收约1127万元,2014年度被海盐县政府授予“税收贡献奖”。

  按照“面向产业、需求导向、政府引导、转型发展”的原则,为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的目标,海盐县不断努力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

  海宁潮韵小镇

  海宁潮韵小镇位于海宁市中南部钱塘江畔,小镇依托盐官古城进行建设。盐官是钱塘江唯一的潮城,小镇的特色在于潮文化,潮文化内涵丰富,包含观潮、咏潮、防潮、祭潮等文化,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潮韵小镇规划定位为:以潮文化为引领,以盐官千年历史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架构,以文化创意为手段,打造集创客创业平台、活态文化展示、深度休闲体验、主题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盐官2010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内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个(5处),省级文保单位3个,市级文保单位18个。古城保护情况良好,保留着较好的明清时期城市格局。为了保护古城的风貌,2015年起启动了金庸书院北侧、拱辰路、风情街等区块的31套历史建筑的维修。目前均已完工。

  2.非遗传承保护

  小镇建有江南水乡非遗馆,总建筑面积约6940.9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面积约4139.0平方米,维修建筑面积约2801.9平方米,主要功能布置为展馆核心区、制作工坊区、休闲广场区。该项目深入挖掘本地区千百年来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及历史积淀,尊重原生态、尊重创造。以“保护、保存、展演、展示、传承、传播、发展、利用”为核心理念,打造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示、展演互动、传承交流、管理研究、制作工坊、旅游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场所。

  2014年,“潮神祭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获得浙江省非遗景区称号。

  3.节庆活动

  观潮节由国家旅游局推荐,浙江省旅游局、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海宁市人民政府承办,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八月二十日左右举行,是中国最佳旅游节庆活动品牌。节庆期间开展观潮、祭潮、追潮、弄潮等系列活动,并举行盛大的民俗表演,再现海宁潮文化的风采。2000年、2010-2016年中央电视台对海宁潮以及观潮节活动进行现场直播。作为传统节庆项目,现已累计举办二十三届。

  海宁潮音乐节于每年中秋、国庆前后在景区观潮胜地公园白石台广场开场,已经成功举办七届。音乐节将气势磅礴的钱江潮与天籁之音的乐曲相结合,堪称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典范,已成为海宁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4.产业发展

  小镇内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于2012年5月由国家广播电影总局授牌成立,是全国首家定位于影视产业国际合作的国家级影视基地,目前为止,吸引了约30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