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永康开设“乡村小康学堂”

2016年12月10日 11:05:2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周燕妮

zjrb2016041800014v02b012.jpg

  村支书手把手教村民写毛笔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革开放让浙江经济一跃居于全国前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农民不再满足于传播渠道、挖掘农村文化亮点,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热情,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时期一项重要课题。

  今年4月初,永康市在政府部门引导下,通过在百余家农村文化礼堂开设“乡村小康学堂”,并由村级两委、各村乡贤能人的通力协作,将书法、国画、舞蹈、乐队、腰鼓、小品、鹜剧、演员培训、安全防范等10种文化知识课带到了农民身边,深受广大农民好评。到目前为止,通过6个月的管理运行,“乡村小康学堂”已在永康市各村镇培育村民5000多人,培育农民演员近百人,让农民直接增收300万元。在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浙江特色的“星星之路”。  

  毛笔一挥,乡村飘起了墨汁香

  浙江永康是世界著名的“五金之都”,农村经济发达,村民办厂经商较多,农民在“鼓了腰包”的同时,精神世界的空缺也急需补位。近年来,永康市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街角小品”、“特色小镇”等一系列举措,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永康市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将重心转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永康市委宣传部创办的“乡村小康学堂”,盯住农村文化娱乐这块“短板”,以各村的文化礼堂为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国画等近10种文化课程,带进了永康“乡村小康学堂”。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层宣纸,给乡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打发闲暇时光的消遣,更多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接受知识的浸染。

  种桃,种李,种春风。“乡村小康学堂”在给农民带来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因地制宜”,结合各村情况,形成“亮点文化”教学模式。塘里村的孙朝厅是浙江省的“千名好支书”,他对于本村的治村有着令村名纷纷啧啧称赞的“妙招”,整个村子从软弱落后村短短几年变成了永康“五星级村”。“学堂”的进驻,给塘里村和谐的政治生态增添了一抹色彩,村支书亲自加入到“学堂”的教学过程中,打造“文化礼堂群”,让书法课有了“新滋味”,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品到“文化的味道”。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基层建设的稳定。  

  知识+技能,学堂成了乡村文化的“加油站”

  在健全机制方面,永康“乡村小康学堂”已经形成了由政府引导、专人管理、科学化运作、农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格局。在市委、村两委、以及各村乡贤的鼎立支持下,十余种培训课程已经逐步走向正轨。“学堂”以“双向培养”为目标,即一面将文化知识“种”进村民脑子里,一面将各种技能培训“装”进农民的口袋里。在“知识+技能”的培训中,让村民在提升精神层次的同时,掌握多项本领,丰富日常生活,让小康学堂真正成为农民心里的“香饽饽”。

  “握笔就像做人,一横一竖要正、要直。”古山一村的“学堂”里,老师们“寓教于乐”,让村名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曾经风靡一时的麻将扑克再也没有“一席之地”。许多村民更是举家牵动,大人孩子一起在学习中改变了以往“手机不离身,电脑围着转”的习惯。除了传授知识,“小康学堂”还给村民带来了各种技能技巧。在塘里村和里麻车村,除了给农民教授书法,还专门聘请当地具有丰富救援经验的师傅进学堂讲课。老师傅将各种安全防范、求生技能、避险救灾的方法汇集成为《安全防范指南》发放至农民手中,此举广受好评。

  在龙山镇的小康学堂上,影视演员周艺华给从各村赶来的100多位村民传授“表演技巧”,近300多名村民通过演员培训班而增收超百万元。让农民既过了一把“戏迷瘾”,又在娱乐中鼓囊了自己的“钱袋子”。除此之外,“学堂”的创办以“授业解惑”为契机,通过组建一批能歌善舞的妇女宣讲队伍,把各种文娱小品带到各地巡回表演,还能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中心工作以小品、说唱、快板等形式表演出来。在“娱乐”村民的同时,也让村民了解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政府与群众关系,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