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嘉兴:强化科技支撑 打造创业乐土

2016年12月01日 08:56:12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吴俊波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

  嘉兴,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水乡城市,处处飘洒着创业梦想的种子。

  为让这些梦想的种子结出硕果,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嘉兴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扎实推进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建,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特长。

zjrb2016120100008v01b006.jpg

  十年磨一剑  打造“孵化之城”

  近日,启迪之星(嘉兴)CEO俱乐部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揭牌成立。与此同时,9名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启迪之星CEO俱乐部成员企业负责人参加启迪之星(嘉兴)创业行活动,与嘉兴科技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进行项目交流及座谈,到天通科技园、闻泰通讯、麦包包电子商务产业园实地参观交流,相互分享发展经验,加强产业资源对接。

  这几年,嘉兴科技城一直在积极引育优质的孵化平台,帮助初创企业成长。目前,嘉兴科技城已有15万平方米孵化场地,20万平方米加速器场地,产业科研用地达3平方公里,嘉兴科技城“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生态链不断完善。

  嘉兴科技城正是嘉兴科技孵化的缩影。嘉兴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建设规模、资金投入、企业入驻、项目孵化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健康、蓬勃、有序的良好发展势头。如今,一个以综合性孵化器为主体,专业性孵化器为特色,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类型多样、主体多元的颇具嘉兴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嘉兴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磨一剑。2007年,按照“创造环境、培育企业、孵化项目、造就人才”的目标,嘉兴接连出台《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若干意见》《嘉兴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鼓励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落实。2013年,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嘉兴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了《科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被列为科技企业培育重点。

  至“十二五”末,全市引进共建创新载体2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1亿元以上,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加快,全市省级企业研究院达4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56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30家。

  2015年11月,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和充分酝酿,《关于推进“泛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出台。这意味着“泛孵化器”的概念正式在嘉兴诞生。

  从孵化器到泛孵化器,嘉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市孵化机构达到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5家以上,拥有孵化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初创、领先、领军和领航的进阶式发展模式,到2020年,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在孵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

  下一步,嘉兴将按照“优存量、扩增量、创特色、活机制”思路,通过延伸现有孵化链、鼓励专业孵化器和民营孵化器建设,构建模式多元、层次多类的孵化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研发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服务合作、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整合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构建社会化孵化服务平台。

zjrb2016120100008v01b007.jpg

  激发内动力  培育创新主体

  今年5月,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2016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评价报告》,评出100家浙江省高新技术百强企业。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振石集团东方特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等14家嘉兴企业跻身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其中9家更成功晋级全省“50强”。从高新技术企业入围数量上看,嘉兴市仅次于杭州、宁波,列全省第三位。2016年上半年,嘉兴市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46家,占全省认定数的29.4%。

  省级创新型企业认定标准高、要求严,对于嘉兴市一些具有创新实力和潜力的企业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通过认定具有一定难度。为进一步推进嘉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申报储备更为丰富的资源,2014年底,嘉兴出台《嘉兴市创新型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并随后启动首批市级创新型企业申报工作。

  这只是嘉兴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培育创新主体的一个缩影。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则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力量。近年来,嘉兴市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嘉兴着力培育形成由科技领航大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的“雁阵”创新型企业梯队。嘉兴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核心技术先进的行业龙头企业,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际领先的科技领航大企业。

  位于嘉兴科技城的浙江昱能光伏科技集成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微型逆变器,不仅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近年来更是凭借科技创新快速发展,2013至2015年三年时间,昱能授权的30项专利中就有22项是发明专利,公司还参与了行业相关标准起草。

  嘉兴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现有大中型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不断推进面广量多的中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推动民营企业积极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开展合作研发,逐步向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2015年4月,嘉兴市首批市级创新型企业名单正式敲定,177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科技领航大企业3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26家、科技创新领先企业148家。

  嘉兴将力争在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科技型企业500家;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40个;持续推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启动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全覆盖计划,争取到“十三五”末实现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县(市、区)全覆盖。

  “一站式”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如果说科研成果追求的是结果,那么科技成果转化追求的既是结果,更是融入市场需求“元素”后,精准的生产过程。

  近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4年初,《关于印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下发,明确要求,通过完善四方面转化工作,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新的发展,即完善科技合作机制,拓展科技合作交流新领域;完善科技市场交易体系,搭建科技成果交易新平台;完善科技服务机制,丰富科技服务新手段;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政策,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两年多来,紧密结合这一专项行动方案,嘉兴市进行了广泛探索和实践,并着力推进。

  坚持“以网上为主、以服务为主、以市级为主”原则,嘉兴推进市、县(市、区)、镇(街道)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着力抓好实体网馆建设、虚拟平台搭建、科技中介聚集和配套政策出台等工作。

  “十二五”期间,嘉兴网上技术市场累计新增上网企业3945家,新增技术难题2974项,正式签约项目2125项,新增技术成交额22.92亿元。丁烯橡胶、甲醇制烯烃等重大项目在嘉兴落地,实现产业化。“淘科技——海宁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现已建成拥有可交易成果超10万个、行业专家3147人、高校院所38个的资源库。

  考虑到科技成果、技术商品的特性,仅依靠网上平台,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对接仍“隔了一层窗户纸”。3000多平方米的实体科技交易平台即将在嘉兴市科创中心建成。这个由市、区科技局联合建设的实体技术交易大市场正在装修,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面对面的交流、对接能更全面充分地展示科技成果、技术商品,实体技术交易网馆不仅能将技术商品全方面展示,让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到实物,还将引进中介机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推荐科技成果和技术商品,促进成果交易。

  为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嘉兴市还进一步打响“百场科技对接”合作交流品牌。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主战略,积极为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专题对接,不断创新对接形式,注重对接质量,突出对接实效,促进企业加快创新步伐。

  虽然自主研发出了全自动电动床生产线,嘉兴市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依然感觉高端智力的缺乏。在2015年9月举行的智能制造走进秀洲——上海交通大学(秀洲)对接活动上,他们寻求到了产学研用合作机会,借助上海交大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在企业的应用。

  完善激励机制才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嘉兴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嘉兴模式”,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更多地激励创造科技成果的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进一步调动创新积极性,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随着各项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细化落实,嘉兴市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新成绩。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2.41亿元,列全省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居全省第一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71.59亿元,列全省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55.79亿元,列全省第三位。上半年,嘉兴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919件,同比增长110.78%,增幅列全省第二位;全市R&D经费支出46.23亿元,R&D占GDP比重达到2.75%。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