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瞭望》周刊推出“浙江新使命”专题系列报道之二

浙江昂首阔步率先迈入“美丽新时代”

2017年06月25日 14:59:57 浏览量: 来源:《瞭望》 作者:《瞭望》

  “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县余村 张铖摄

  12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12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把美丽浙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果断“腾笼换鸟”,勇于“凤凰涅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过去的生产资源小省,正在变成绿色资源大省。

  12年后,“两山”理论不断变成现实。浙江通过“深蹲”,迎来了更高的“起跳”,5500万浙江人民站上了新的发展风口,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昂首阔步率先迈入了“美丽新时代”。

  接力“守绿”十余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湖州市安吉县余村。

  这个地处偏僻的山村,改革开放后做起了“靠山吃山”文章,办起多个水泥厂。余村也一度变成了“首富村”,但随之而来的是,秀美的山村变成开不得门窗的肮脏小村。

  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当时是村两委委员。他说,2003年,浙江提出要建设生态省,安吉县编制创建了首个生态县规划,余村的矿山开发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于是全村民主决策,决定关闭矿山,搞旅游开发。

  “我们汇报时说,关闭矿山,村集体收入从300万元一下子降到20万元。习近平同志听出了大伙的担忧,就在村委会开了个座谈会,并在会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

  9天后,《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刊登了评论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章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了余村。潘春林是村里第一个贷款开办农家乐的。“开始压力很大,但事后发现是多余的。12年来,我的客户没断过,旺季时根本没有房间。”现在的余村,一年接待的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村级生态旅游收入超过1500万元,许多农民盖起了漂亮的别墅。

  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的,又何止是余村。

  驱车从余村向东北方向驶出100多公里,就可以抵达南太湖的沿岸。初夏时节,在岸边的景观大道上,一侧是一望无际、烟波浩淼的太湖,另一侧是满目清新的绿化带和掩映在密林中的村舍,不时有白鹭在湖面上飞过。

  唐朝诗人张志和传诵千年的《渔歌子》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其中的西塞山就位于南太湖边湖州。现如今,“白鹭飞”正重现南太湖。

  不但白鹭回归,旅游、影视、健康、婚庆……一个个“因绿而生、因绿而兴”的美丽产业正在湖州崛起。湖南的鑫远投资公司在南太湖岸边投资上百亿元,打造集养老保健、医疗护理、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健康城项目。“公司走出湖南第一个项目选在南太湖,是被这里的生态吸引住了。”公司负责人说。

  让我们把视角从南太湖放大,翻开浙江省经济结构图,基于“绿水青山”的旅游产业,2016年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环保、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2%和8.9%,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2%的平均增速。

  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从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到美丽浙江、“两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金山银山”“成色”更加闪亮。

  “腾笼”的勇气“涅槃”的精神

  在浙江,“没有好的生态报表,再漂亮的经济报表也是要打引号的”已成为各地干部的共识。

  习惯于高速发展的浙江,曾一度遇到生态之困。

  来到浦江县虞宅乡马岭脚村,峰峦叠嶂,绿树葱葱。重新改造的170间黄泥房错落有致,精致的装修,让人羡慕不已,被称为浙江最美民宿之一。

  而在村中心一幢民宿,墙角的一处石块上,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污痕。村里人说,这是当年加工水晶后的污染痕迹,特意留在这里警示后人。

  把时间指针拨回四年前。2013年,温州“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风波尚未平息,发源于浙江中部浦江县天灵岩南麓的浦阳江也在告急——这条向东注入钱塘江的河流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

  当时被称作“水晶之乡”的浦江,有2万多家水晶企业,拥有全国80%的水晶产量,80%的村庄有加工作坊。过去一条板凳配上一张木案,一个电机带动一个转盘,设备投入只要几百元,这样的小作坊小企业遍布浦江城乡。打磨玻璃的抛光粉随着污水四处流淌,周边河水像牛奶一样。加上其他污染,全县577条大小溪流有近九成沦为“垃圾河”、“黑臭河”。

  浦江县在当时的浙江省绝非个例。曾几何时,受粗放式发展方式影响,水乡江南竟然背上了“水的包袱”。

  2014年初,浙江省委发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总动员令,一场上下同欲、各界参与的现代治水图在全省铺开……

  与此同时,一套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河长制”,在省内全面推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属地河流生态环境管理,确保每条河流、每个河段都有“河长”。

  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龙石溪,曾经黑臭难闻。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河长”丁绍雄公开表态:治不好污水就趴下喝。在他牵头之下,溪里清淤整治,岸上园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龙石溪水质明显改善,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而丁绍雄也真的在一次巡河时,弯腰喝起溪水,不过喝的是放心水……

  在省、市、县、乡、村五级6万多名“河长”的努力下,浙江高污染企业整治、生活污水纳管、河湖清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协同推进,一条条河流逐渐恢复清澈。

  通过“河长制”牵引,浙江“五水共治”势如破竹,撬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治出了转型升级新蓝海。仅在浦江,就有570多万平方米违法加工点被拆除,水晶企业从22000家锐减到1376家。治水倒逼浦江摆脱水晶产业依赖,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迅速兴起,浦江经济发展不降反升,旧貌换新颜。

  嘉兴市南湖区竹林村曾因养猪而致富,最高峰时生猪饲养量逾10万头,养猪户收入一年一辆“宝马”。2013年发生的黄浦江死猪漂流,让竹林村走上涅槃之路。从2013年到2016年,竹林村完成了生猪存栏量从17万头到清零的巨变。

  现如今,走进竹林村,在绿道上走累了就能到旁边的休闲驿站喝茶赏花;借辆公共自行车,可以去寻找湖上木廊这样的乡村风光和学稼公社这样的文化遗存……村里的养猪大户,现在成了苗木大户。

  数据显示,实施“河长制”以来,浙江省共关停小企业3万多家,整治养殖场5万多户,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消除黑臭河超5100公里,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一季度,221个省控水质监测断面中,Ⅲ类以上的比例达82.8%。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这是需要勇气的。”浙江不少干部这样说。

  步入杭州市拱墅区的杭钢集团半山生产基地旧址,一座座锈迹斑驳的高炉依旧,往日的机器轰鸣不再。这个承载着杭州人半个世纪记忆的钢铁生产基地,在环保和市场双重压力下彻底关停。环保部门测算,基地关停后,一年将减排二氧化硫7000吨、氮氧化物3400吨、烟尘3000吨。2016年10月,杭钢集团成立浙江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转型绿色环保。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浙江共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企业2000多家,整治“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3万多家,持续为浙江腾出明天、腾出空间、腾出机遇,包括信息经济在内的八大万亿产业均取得了较快发展。

  “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背后的获得感

  获得感,是推进改革最有效的武器。

  十多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江数以万计的村庄美化了环境,城乡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关注比任何时候都高。

  生态红利,正反过来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避暑胜地莫干山,最贵的住宿房间,不是山上的那些大宾馆,而是山脚下的民宿。

  民宿“西坡29号”,泥巴糊的墙,竹木做的桌椅,环保、怀旧,散发着淡淡的乡愁。最贵的一间房由猪圈改造而成,一晚售价1580元仍一房难求。

  像“西坡29号”这样的洋家乐,在莫干山有近70家,家家生意红火。“裸心谷”一张床,一年产生的税收就超过10万元。

  盛夏正在来临。海拔1500米的云和县梅竹村是避暑的好地方,曾是上海一所大学教师的武晓芳忙着接待客人。几年前,一次偶然的云和之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就是在这间能够眺望千亩梯田、万里云海的农家乐,她找到了爱情的归宿,嫁给了土生土长的村民柳云伟。现在,她把见证了两人爱情的农家乐推倒重建,改造成精品民宿。

  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是多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如今的下姜村不仅环境好了,还先后培育了60亩草莓园、150亩水蜜桃园、500亩中药材园,打造了八个农业产业区块、六个经济作物种植区,修建了十几处农家乐和精品民宿,每年可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和10年前相比,增长了6倍。

  在下姜村带领下,枫树岭镇27个村在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007年以来,浙江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

  “秀山丽水、金色平湖、自在舟山、潇洒桐庐、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从浙江这些市县的新名片可以看出,“美丽”二字,正不断嵌入浙江人的幸福生活,“美丽经济”正不断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也正迎来令人惊叹的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环境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理论,这个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初期,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到一定临界点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对冲关系会出现反转,使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产生正向促进和改善。

  专家研究发现,西方多国在人均GDP达到6000至1万美元时,相继出现库兹涅茨拐点。而人均GDP达到12577美元的浙江正当其时。这个经济大省正努力通过绿色发展实践,破解当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调和”的怪圈,为美丽中国、全面小康不断探索新路。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5500万浙江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在“两山”理论的引领下,当下的中国,也正顺应民意,阔步迈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新时代。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