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海盐的这个镇在创建全国示范 牛在哪里

2017年01月10日 15:35:3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裘一佼

M000CA9CggSDVhzpg6AOPgPAAHkfKg_oN0317.jpg

聚金村

  亲密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一词,在沈荡有个生动的注脚,它不仅是生活共同体、快乐共同体,更是道德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以前都是村民有事来找村干部,现在是我们到处找村民。”横泾村党总支书记周彩新说。她随口报出了2016年村里开的10多个村民代表大会,涉及生猪退养、垃圾分类、道路硬化、工业用房改造等一系列村里的大事。

  这些重大事项决策,都有严格的程序——党支部提议,再交村两委商议,然后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决议,决议形成后,公示并征求群众意见,实施结果也要公示。

  “五议两公开”的工作机制,让周彩新感到一种良性的互动。比如今年村里要继续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各村民小组都想让家门口的路先排入计划,“以前农村办事,结果常常是两极分化,有的村民诉求和意见很多,得不到满足就有怨言;也有的村民觉得自己说了不管用,对村里的事务就不理不睬。”

  “我们改变过去‘先由政府制定,再由村民选择’的项目实施方式,先把村民代表提出的诉求亮出来给村民看,再反复逐户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形成方案。”周彩新说,“村民话语权得到尊重,主动参与热情很高”。

  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活力由此被激发,周彩新们的工作也推进得更顺利了。去年3月,养殖大镇沈荡全面启动生猪退养,这项艰巨的工作,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

  “一方面是村规民约的约束,另一方面,活跃在村里的文体健身、公益服务等社会组织也起了大作用。”周彩新说,参加各类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村民们相互更加熟络和了解,在一个熟人社会里,带头的人多了,很多事情不用村干部多说,村民们都会主动配合。

  目前,沈荡把这个“土办法”总结成一套“乡村生活共同体”工作机制。

  居住在乡村的市民

  专家指出,未来我国还将有数亿农民要向城镇转移,最好的办法是让农民先就业,缓“上楼”,沈荡走的就是这条路。

  尤甪村村民钱张林两年前辞了在县城工厂的工作,回到了老家。就在他家附近的村部,集合了村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卫生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大厅、灯光球场、乡村舞台、文化礼堂、超市等等,从看病到办证,从日常消费到休闲,他可以足不出村。

  沈荡镇的土地流转率已近7成,钱张林也把自家的3亩地流转了出去。在尤甪,一个名叫“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龙头企业,流转了全村1700亩土地,钱张林目前就在这个公司上班,他的身份已变成“职业农民”。和他一样的还有30多位村民,加上季节性的临时招工,百余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但土地的效益已经呈几何级增长。随着钱张林日益熟悉“稻鳅混养”“立体生态循环种养”“质量跟踪”等现代农业概念,尤甪村一亩地的效益已增至1.6万元,钱张林们的工资也比以前打工时增加了一半。

  “住在村里和城里没什么两样,而且赚得更多,为什么还要进城?”钱张林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自己舒服。在他看来,农村公共服务完善了,生态环境也更好,住在农村只是环境的选择,当农民也只是职业的选择。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