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林永奎卖船记

—一位象山渔民的守海之道
2016年12月13日 09:14:54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沈晶晶 陈光曙

  千百年来,在物产丰饶的滩涂,在浩瀚无垠的东海,勤劳的浙江渔民谨守“不竭泽而渔”的教诲,怀着敬畏之心,对海洋友善相待。但随着捕捞业快速、无序发展,海洋遭到粗暴对待,渔业资源不断衰竭。同样被改变命运的,还有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的渔民,当失去海洋的馈赠,他们又该向何处去?

  2014年,浙江启动渔场修复振兴计划,并开展“一打三整治”行动。近期,浙江进一步出台渔民减船转产方案,压减海洋捕捞能力,从而实现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资源可捕捞量之间的平衡。此前,沿海地区的渔村渔民,已开始了转型之路。

  上岸、卖船、转产转业,在人海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渔民们试图换一种靠海吃海的方式,并与海洋重归和谐。

  这条路上,也许还有很多难过的关卡。但开始了,总比不做好。

  偶尔,43岁的林永奎会想念那片海,蔚蓝的,一望无际。

  但说要回去,他也是不愿的,“原来那种打渔的路子行不通了”。

  今年,已经是林永奎卖船的第5个年头了。在紧靠大海的象山石浦镇,无论在哪个渔民看来,像林永奎一样在30多岁的壮年时期上岸的例子是不多的。更何况,他还拥有一对价值不菲的双拖船,也算是一个成功的船老大了。

  但林永奎还是铁了心,要换种方式“吃海”。几年来,他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创办公司,购置休闲渔船,兴建精品民宿,投身海洋旅游产业,并带动30多位渔民上岸。

  如今,来找他咨询上岸后出路的渔民多了起来。现在看来,他这个当年有些冲动的决定,却正好符合了国家鼓励渔民减船转产、压缩海洋捕捞产能的方向,走出了一条更生态、更经济的路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渔民上岸,从事渔业养殖,或转投海洋旅游,石浦渔港的历史也将翻开新的篇章。人与海,能否在关系恶化多年后,重新寻回曾经的友好相处?我们在期待。

zjrb2016121300017v01b003.jpg

林永奎站在自家的休闲渔船前

  这不仅是鱼的问题

  东经121°48ˊ、北纬29°08ˊ,象山石浦渔港。正值冬日捕鱼季节,只有三三两两的渔船泊在港口。风吹来海洋的气息,让这里染上终年弥漫不去的咸腥。

  “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石浦人还未出生,便注定和海有密不可解的缘分。海边成长、上船帮工、当上副手、造一条船、做船老大、上岸退休,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

  石浦镇蛟龙村人林永奎也以为,他的一生,也会沿袭着爷爷和父亲走过的路,做一个渔民,向海洋深处出发。按他的话说,“出海捕鱼,在渔港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没有经历过海的人,没有豪迈,自然也不懂敬畏”。

  然而因为晕船,16岁的林永奎被迫做了木匠。但3年后,他又决意回到海上。每次出海,他都要狠狠吐一回,足足5年后,终于在船上扎了根。

  2006年,有了几年当船长的经历,他拼凑了400多万元,造了一条更大的船。在很多老渔民看来,年轻一代中,林永奎算排得上号了。

  然而,跳出林永奎的人生轨迹,从更远一点的角度去俯视他身边的海洋。我们发现,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人与海洋关系逐渐失衡,并不断加速。

  大规模钢制渔船的出现,让东海渔民第一次对“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力量”有了深切的感受:可探索的海域范围越来越大,抵御自然风险的水平越来越高,捕捞的鱼类也越来越多。

  讨海,被重新定义为“捕捞海洋渔业资源”。

  白天,茫茫无际的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渔船的身影。但一到晚上,几百条船上的灯开起来,海面亮如白昼的时候,灯光围网捕捞开始了。“鱼虾都有趋光性,十几海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鱼,一看到光,都会游来,然后被织得细密的网捕杀殆尽。”林永奎觉得这样的场面太过惨烈,“但是不捕,渔民吃什么?”

  但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样捕鱼不可能长久,渔民‘靠海吃海’的日子要变了。”

  一组东海鱼类产量的统计数字,印证着他的猜想。东海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占总捕捞量的比重逐年降低,2011年只占18.5%。野生大黄鱼几乎绝迹,虾类、蟹类、墨鱼类等营养级较低的渔业种类大量增加。

  “等虾也没了,东海就只有藻类了。”海洋生态专家喟叹,这不是有鱼没鱼的问题,而是东海生态全面告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规律维系着物种间的天然平衡,少掉一环就意味着生物链断裂”。

  尽管资源保护的步伐在加快,2009年,休渔期从两个半月延长到了三个半月,象山设立东海产卵带鱼和梭子蟹保护区,但捕捞产能在不断增加。如2014年,象山通过渔船升级改造增加功率21775千瓦,各类登记在册的捕捞渔船达到3099艘,从事海洋捕捞的专业人员1.6万余人。

  2006年以来,林永奎的船几乎每年都靠柴油补贴渡过难关,“一年不如一年,出海一次,油费和人工费要3万多元,捕的鱼只能卖千把块钱。”

  做了20年渔民,林永奎下定决心要告别大海了。但是,未来的路怎么走?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