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先行先试,勇当科技成果转化全国“标兵”
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宁波:先行先试,勇当科技成果转化全国“标兵”
2016年10月20日 08:25:5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王虎羽 翁云骞
宁波众创空间
金秋时节,东海之滨的宁波风光旖旎,处处展现出创业创新的活力。
10月14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这是宁波继“中国制造2025”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之后,承担的又一项国家使命。
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
“示范区获批,有助宁波通过新机制、新形式、新模式的探索,强化城市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组织实施能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宁波人有底气。多年来,宁波在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协同发力,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路径。“十二五”期间,宁波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6%升至2.4%,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超过4倍、3.5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从2702亿元增加至5383亿元。
竞争者众,宁波何以脱颖而出?在这座创新氛围格外浓郁的城市,围绕成果转移转化,正进行着怎样的试验、探索?示范区的获批,又将为宁波带来怎样的“政策利好”,让善于创造的企业、团队、人群,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创新氛围浓,民间资本投入热情高
发达的民营经济是宁波获批的重要条件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具有很强的政策集成性、改革探索性、创新引领性。
2015年以来,国家形成了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部曲”,依次是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施行,2016年2月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及2016年4月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具体落实和细化,示范区创建的目的正是完善区域政策环境,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科技成果必须要与地方企业和产业发展融合才能‘落地’。”科技部创新发展司一位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过程,成果的转移转化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因为种种因素,成果的转移转化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痛点,因而建设示范区有很强的‘问题导向’特点,在推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强化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也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支撑,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样本。”
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宁波独具特色的城市比较优势功不可没。
“宁波创新氛围浓,民间资本投入热情高。尽管科技资源不是很丰富,但近年来,宁波一直在补短板,成果转化的大环境越来越优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表示,如果说极致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是过去宁波企业的优势,那么在未来,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将为宁波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通过引入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最大化激发宁波创新资源优势,这对全国同类城市都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奋宇则对宁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赞赏有加。“宁波科技资源不算丰厚,大院名所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把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本身就说明宁波这个城市的独特吸引力。此外,宁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依托。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转化模式,代表了未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组数据颇有说服力。截至目前,宁波全市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0%以上由企业为主承担,所获得的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中80%以上源自企业,新引进人才80%以上流向企业。
民资丰沛,民企活跃,是宁波最大的资本。事实上,在宁波主政者看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创建,也是进一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的重要抓手。
“企业有活力,有创造力,也有创新发展的强烈诉求,几十年间,民营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然而,新常态下,宁波民营经济的诸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从产业机构和驱动方式来看,宁波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导,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是很强。”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宁波市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宁波的众多民营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性节点,打造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已是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朱丽娜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0-15宁波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 2016-10-15全力打造我国海洋港口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