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宜居城区的“水密码” 看温岭东部新区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2016年08月10日 15:54:47 浏览量: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鞠贵芹 曹嘉琪 周凡婷

W020160810349862954474.jpg

图为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厂区”一角。记者 孙金标 摄

  “蓝天白云,野生的芦苇、草地及一片生态湿地,俨然到了内蒙古草原。这是为改善东部新区小气候而建的龙门湖生态湿地……在温岭东部新区,我看到了一个初见成效的海绵社区。”近日,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道路交通与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赵萍,在微信发出名为“一个初见成效的海绵社区样本”的文章,对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大为赞赏。

  东部新区何以引起省城专家的关注?以“产业新城、宜居新区、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温岭东部新区2010年启动实质性建设时,就以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为核心,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打造宜居新区,东部新区做足了水的文章。

  作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温岭,实践经验来自东部新区。去年6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牵头的“海绵城市”建设调研组来此考察后,认为其经验值得推广。目前,东部新区是全省整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样本。其背后有怎样的“水密码”呢?

  生态理念贯穿始终

  7月12日中午,在温岭东部新区北区,烈日下的千禧河河岸绿草如茵,河道浅水处芦苇丛生,充满乡村野趣。

  在东部新区,所有的河流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直立砌石岸线。为什么打造这样的河道?答案是:生态,滞洪能力强。采用缓坡堤岸,鱼虾等生物有了产卵地,蓄洪能力也比直立堤岸强很多。

  在东部新区,所有入园企业都有生态化排水系统;所有市政道路,也是“海绵道路”,沿路绿化带低于路面,雨水汇集到绿化带里先下渗,被吸收一部分,多余的雨水经草地净化后排到河湖水系,做到了“先渗后排、先净后排”。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温岭东部新区,就是一块“大海绵”,达到了让雨水“停一停、留一留、渗一渗”的效果。这个过程,也是雨水净化的过程。仅“海绵道路”的植草沟,就能滞留路面雨水径流中93%以上的悬浮颗粒污染物。

  表面看,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在做“水”的文章,而其本质却是生态。温岭市委常委、东部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蒋招华说:“我们开发建设遵循的原则就是将开发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开发后的水文条件基本接近于开发前。”

  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弥补的老路,东部新区2011年就编制完成《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确立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格局,建立安全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统,预留多样的城市开放空间,并根据地理条件确定城市功能。在此基础上,东部新区编制其他规划并开展建设。

  生态规划优先,保证了温岭东部新区开发建设的生态基底。与“海绵河道”“海绵道路”“海绵厂区”相呼应,龙门湖、曙光湖、锦鳞湖、碧海湖、千禧河、碧水河等河湖水系成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区水面率达12%以上。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