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从“村妇”到“村嫂”

嵊州市文明建设的“乡村实践”

2016年11月10日 08:42:46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乐翠球 陈全苗 吴一赞 等

  仙岩镇王树村“村嫂”一起打造乌梓山公园

  下王镇石舍村“村嫂”正在贴“罚单”——违停车辆劝导书,规范村内停车秩序

  “村嫂”,是嵊州各乡镇(街道)自发或半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现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代名词。

  村嫂志愿服务队,是从初始的捡拾垃圾、清洁河道,延伸到助人为乐、帮老扶幼、解困济贫、调解纠纷和文艺宣传等基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嵊州各地镇村的有力助手,是“乡村文明”的虔诚守望者。

  虽说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任何的民间行为或民间组织,如果缺少了当地政府的发现、扶持、引导,很难说能够走得多远。

  “村嫂”,并非嵊州首创,但嵊州“村嫂”的巨大成功,完全有赖于“政府”与“民间”的互信,有赖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互动。而这,才是嵊州“村嫂”带给全社会的“样本”意义。

  从“村妇”到“村嫂”

  她们是农村妇女,善良、低调、肯吃苦,在劳作之余,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要不就跳跳排舞、唱唱越剧。她们恪守着传统,坚守着本分,平淡而又富足。

  有一天,她们中的一些人,忽然间成了“村嫂”。

  再之后,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争相成为“村嫂”。

  到2016年8月,嵊州市注册在案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已达341支,“村嫂”数达到了6580人,成为嵊州女子在创造“越剧”之后的又一个创举。

  在嵊州,“村嫂”显然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称谓,红帽子、红马甲(有的是雨鞋)和一把垃圾钳,是一个“村嫂”的“标配”。

  从“村妇”到“村嫂”,绝非只是名称上的改变,当为农村妇女走出家门、拥抱社会的一次嬗变。

  要说嵊州“村嫂”的历史,竟有着一串长长的故事,质朴却又感人。

  还是在2013年的时候,全省“五水共治”全面启动。而嵊州东北部的山区小镇下王镇,正好位于绍兴市“第一大河”曹娥江的源头处,镇里的两条主要河流又流经了全镇2/3以上的村子,因此河道保洁就成了镇村干部最担心也最头疼的事,虽有几个保洁员每天不辞劳苦,但收效不明显。

  治水先治源。是否能够动员沿河各村的力量共同保洁?2013年底,下王镇宣传委员张波、镇妇联主席俞水花把眼光投向了各村的妇女:镇里的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创业,留守在家的妇女成了村里的中坚力量,何不调动她们特别是女党员、女干部、女村民组长的力量?

  经一番摸底、动员,下王镇在下王、上店、小溪、石舍4个村率先试点,并在各村组建成立了“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公益活动,自愿报名并遵守相应规则”的第一批妇女治水志愿服务队,同时,明确以“村嫂”作为志愿队的统一名称,俞水花担任全镇村嫂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还规定,每月8日为志愿服务日。

  上店村在村妇女主任俞伟平的组织下,首批20多个骨干妇女加入“村嫂”队伍。另三个村也进展顺利。自此,每月8日这一天,“村嫂”们自觉地汇聚一起开展以捡拾垃圾为主的河道保洁活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说实在的,作为嵊州市第一批“村嫂”,当她们第一次戴着红帽、穿着红马甲、人手一把铁钳“招摇过村”时,不但“村嫂”们自己感到不自在,围观的群众也感到不理解。但没有想到,河道保洁活动一结束,竟有许多妇女主动报名要求加入。

  村嫂志愿队的“惊艳亮相”,社会反响可谓好评如潮,影响也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的妇女踊跃加入。“刚开始的确有人是被那‘三件套’吸引的,后来大家发现当了‘村嫂’志愿者有荣誉感,有成就感,口口相传,参加的人就越来越多了。”石舍村“村嫂”李幼娥说。

  目前,下王镇19个行政村中,已有13个村成立了“村嫂”队伍,注册志愿者已达497人,占了全镇常住妇女的1/5,其中,仅石舍村就达到了101人。

  此后,下王镇村嫂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得绍兴市“最美护河人”、绍兴市“十佳巾帼志愿团队”等荣誉,而下王镇所在的十八都江,也被评为绍兴市“最美河道”。这些,当是对这群“半边天”的最好褒奖。

  从“盆景”到“风景”

  一个山区小镇的“村嫂”现象,宛如石破天惊,立即引来外界的关注与聚焦。

  “以前,农村妇女的社会生活是比较单调的。日常劳作之余,除了看电视、拉家常,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既没有丰富的活动,她们自己也缺乏参与的能力。”说起成立“村嫂”的初衷,下王镇妇联主席俞水花说,“她们的心理素质也相对脆弱,心思全在家人身上,一旦发生矛盾和困难,就感到生活失去了依靠。”

  因此,“村嫂”的出现,就像是在一片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块石头,激起阵阵涟漪,最终给了平静的农村生活巨大的激荡。

  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嵊州市肯定了这一做法,相关部门也因势利导,决心在全市推广下王镇“村嫂”志愿服务的成功做法。一时间,许多镇村纷纷效仿,陆续组建“村嫂”志愿队。

  其次,又正值“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风生水起之时,农村妇女展示自己的欲望再一次被强烈激发,名目众多的妇女文体队伍在嵊州各地蓬勃兴起。

  2014年9月,由嵊州市文明办牵头,一项旨在将文体队伍向村嫂志愿服务队伍转化的工作全面展开。

  鼓励,鼓励,再鼓励;引导,引导,再引导。就这样,一支支由镇村干部引导、由村妇女主任兼任队长、由广大农村妇女组成的村嫂志愿服务队开始遍布嵊州各地。截至2016年8月,全市已组建了341支村嫂志愿服务队,在册志愿者达到6580名。

  更有趣的是,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村嫂”队伍中,竟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小村嫂”和“大学生村嫂”等。

  如果说,最初出现在下王镇的“村嫂”,是点缀在山野的一只只“盆景”,而今,却已是山花烂漫,在嵊州各地交织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其后,嵊州市文明办、妇联又作出统一部署,要求各地“村嫂”坚持以“三关爱”为主题,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以“邻里守望”为切入点,开展“村嫂”服务“七个一”活动,即“空巢老人望一望、残障人员帮一帮、留守儿童顾一顾、困难家庭助一助、不良言行管一管、邻里纠纷劝一劝、个人才艺亮一亮”。

  嵊州市委主要领导对“村嫂”也是寄予了期望:“志愿服务工作要扎实推进,让参与者有所感有所获,进而形成氛围,真正发挥‘以少数带动多数、以妇女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村落’的作用。”

  可以说,这是村嫂志愿服务的一次“升级”,也是对村嫂志愿服务队更高层次的一种保护。只有让“村嫂”们从捡垃圾、清河道或者唱唱歌跳跳舞这一些“初级服务”中跳出来,进而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公共服务中来,“村嫂”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是一支民间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张东红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