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走近“90后”殡葬人群体——热爱生活的年轻“摆渡人”

2017年04月05日 14:27:17 浏览量: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黄珍珍 施佳琦

  践行

  既保有率真个性

  也展现热情担当

  入行近一年来,台州殡仪馆实习入殓师王琪的脑海中,时常会浮现一位年轻妈妈失声痛哭的场景。

  去年底,还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读大三的王琪,到重庆一家殡仪馆实习。一日,殡葬车送来一名交通事故遇难的小女孩,已辨不出曾经乖巧可爱的模样,年轻的妈妈抱住女儿的遗体,数次哭到昏厥。

  "我能为她做点什么?"看着极度悲伤的年轻妈妈,王琪这样问自己。按照当地风俗,小女孩遗体火化后的告别仪式十分简单:三鞠躬、默哀、礼毕。"给小女孩办一个独特的告别仪式吧,也许她妈妈会好受些。"王琪冒出这样的想法。

  说干就干,年轻就有激情。王琪和同事一起,搜集小女孩的生活照片,在殡仪馆告别厅中间,布置出一面照片墙,四周挂满了小女孩生前最喜欢的气球、玩具等装饰。生的故事都与爱紧紧相连,每一位前来悼念的亲友,经过照片墙时,都不禁伫足长留……年轻的妈妈含着泪水,向王琪道谢,"谢谢你,我只当宝贝睡着了……"

  10年前,杭州殡仪馆开始引入临终关怀服务,承接告别仪式,缅怀逝者。如今,馆内的礼仪出殡队共有19人,几乎清一色的"90后"。

  "90后",曾是饱受争议的群体。然而,在殡葬这个传统行业里,这群年轻人却默默用行动展现着新生代的风采。"与20年前相比,如今,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殡葬行业,他们热情又好学,敢于创新、干劲十足。"杭州殡仪馆服务中心副科长韩彬乐说。

  接触日渐增多,韩彬乐越来越发现,新生代正给殡葬业注入全新的活力。一起观摩国外殡葬影像资料时,这群"90后"非常注重细节,颇"专业主义"。"比如向遗体鞠躬的姿势,保持的时间,他们力求精致精准,非常专业,常常要研究、讨论很久。"

  一次与张梦月通电话时,她正在KTV里唱歌。喜欢唱歌的她,手机上也下载了唱歌软件。她说,非常享受大声歌唱的酣畅淋漓。但是,一走进殡仪馆,穿上黑色的职业装,她就会换上另一张"面孔",进入另一个角色。

  "殡葬这个职业,和医生很像。"张梦月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办好每一个葬礼,既是帮助逝者尊严地走完人生,也是在为生者服务。

  思考

  见过的死亡越多

  我就越热爱生活

  每逢工作日,方闽男几乎都与逝者独处。入行多年,曾是莽撞少年的他,性格沉稳了不少。告别了第一次值夜班被猫叫吓哭的惊惶,不再因"社交恐惧"不敢交朋友,旁人的不解已无法困扰自己的内心。

  热爱战胜了恐惧,平和消解了困惑。如今,方闽男已有了幸福的小家庭,他自信、开朗,经常侃侃而谈,还与一些逝者亲友成为忘年交。

  时间最长的一次,一名车祸遇难的逝者肢体支离破碎,方闽男与同事一起,防腐、整容、换衣、化妆,足足花了两天。无论是怎么样的逝者,方闽男说,"送别的是一个生命,是一个过去。"他总是一视同仁,悉心服务。亲友告别前见到的逝者,都如沉睡般安详。

  2015年,父亲晚期肝癌去世,方闽男请假回乡,亲自为父亲入殓。述说这段往事时,方闽男屡屡湿了眼眶,"既然生命如此短暂、脆弱,想想如何好好活着,才是更要紧的事。"

  也许是见过太多生死别离,很多"90后"殡葬师,开始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杭州殡仪馆有11个大小不一的告别厅,每每哀乐奏响,逝者与亲友最后的告别后,由礼仪出殡队送往最后一站——火化间。

  24岁的张子建,是礼仪出殡队的一员。每天,同一首哀乐,要听数十次。从告别厅到火化间,不过短短两三百米的路程,他和同事6人要抬着灵柩走十多分钟。他们神情肃静、专注,陪伴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方闽男说,自己不止一次想过,当有一天自己躺在棺木中时,告别亲友作别人生的场景。去年12月,他受浙江大学学生会邀请,做了一场有关生命主题的讲座。方闽男尝试让大学生们体验一场"告别仪式":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即将离开告别厅、去往火化间的路上,"这十分钟,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不会流泪,说明你这一生没有白过;假如流泪了,尊重生命、珍惜时光吧,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

  "这场体验,触及灵魂。"20岁的浙大学生陈俞皓对讲座上的"告别仪式"印象极深,"没有对生命的思考,我们就很容易迷惘,受困于琐碎与平庸中。"

  花开自有凋谢时,生命总会走向终点。方闽男说,每天清晨睁开双眼,是最幸福的时候,"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了。"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