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世界最美的宪法”抄录者张贻柱:从乡村木匠变身书法名家

2017年02月10日 07:44:39 浏览量: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杨卫军

  1994年,41岁的张贻柱来到深圳,以木匠身份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刷了三天油漆,被老板慧眼看中,转聘为公司的广告设计师。第二年春节过后,他以自身返回深圳的经历,在《深圳法制报》头版发表题为《艰难的旅程》长篇处女作。之后,他被深圳香港经济导报社相中,将其聘为记者,后又负责报社的编辑和校稿工作。

  在报社工作时,张贻柱采访、编写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相关报道。

  不论是当木匠、油漆工,还是做记者、编辑,张贻柱始终不曾放弃心中那份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废寝忘食地练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逐渐得到众多朋友的喜爱和社会的好评。

张贻柱在创作。 杨卫军 摄

  张贻柱在创作。 杨卫军 摄

  从抄写《红楼梦》到研究红学

  出于对《红楼梦》的偏爱,张贻柱于2000年以6毫米左右的绳头小楷,抄写清代光绪年间版《三家评红楼梦》。

  为了把这部书尽量抄好,他还找来另外的版本进行对照,将这部《三家评红楼梦》版本中所出现的错字、别字、乃至漏误之处,进行尽可能的订正。张贻柱一边阅读,一边揣摩,一边书写,一边订正,将近四年,才把这部《红楼梦》连主要评语全部以折页的形式抄了下来。这部手抄《红楼梦》近110万字。

  通过对《红楼梦》四年的小楷抄写,他不仅书法水平有了新的飞跃,文学素养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对《红楼梦》研究有了独到的见解。为此,他耗资万余元,开通了关于《红楼梦》研究和书法交流的个人网站,撰写发表了二十多万字的红学论文。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并独树一帜的红学研究体系。他的一些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被许多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贻柱的作品。 杨卫军 摄

  张贻柱的作品。 杨卫军 摄

  手抄《宪法》举世闻名

  2015年元月,张贻柱开始以小楷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四个月的时间抄写完成,由法律出版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法版)出版发行。该书17000字,计110页。一经面世,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5年12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的有113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宪法文本展览中,这本宪法以高雅的书法艺术,庄严的装帧而受到人们高度赞美,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宪法”。

  在与笔者聊天中,张贻柱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家乡情怀,表示只要家乡的文化事业有需要,他愿意随时为家乡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张贻柱还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书法艺术和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完)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