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全国十佳农民”冯泽宝的“商”字经

2016年11月23日 15:39:43 浏览量: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龚献明

  冯泽宝驾驶着收割机在收割粮食。

  初冬的田野,稻谷熟了。义乌江畔,金黄色的稻田好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金子。

  冯泽宝驾驶着国产的全喂入式收割机,欢快地奔跑在家乡那平坦而宽阔的田野上。“以前只知道义乌人把小商品销到了东北,销到了全球,没想到义乌的农民把水稻也种到了东北……”正在为冯泽宝拍摄专题片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他的经历时,心中顿时萌生出了无限感慨,“义乌人的这种生意头脑真让人佩服。”

  此话不假。早先曾干过陶瓷、果冻加工,从事过车辆运输生意的冯泽宝,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练就了一双善于捕捉商机的眼睛。自1998年,他从承包家乡义亭镇枧畴村的农田开始,到跨越半个中国去种粮,目前除在本地建起了965亩的水稻基地外,还在吉林、黑龙江、江西等省建立了1.51万亩优质稻米基地,每年生产并调运至本市粮食达0.49万吨。

  凭着义乌人特有的生意头脑,冯泽宝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建起了“天下粮仓”,为义乌这个“小商品王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粮食。这些年来,冯泽宝在收获稻米之时,也收获着诸多荣誉,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等,最近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跨省建“粮仓”一把稻穗受益两地人

  1998年,当时正值我国出现“买粮难”。我市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在义亭镇枧畴村开展。为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当地决定在稳定农户基本口粮田的同时,集中全村的责任田,由村两委统一发包。许多村民对承包土地搞规模经营犹豫不决。

  冯泽宝却在村民们疑虑的目光中,毅然借贷资金承包了286亩责任田。为了大幅提高种粮效益,冯泽宝先后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依托这些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争取农业项目,引进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使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生产粮食,他的稻田连年获得了丰收。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而在义乌市,更是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0.5亩。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迅速崛起为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国际商贸城市,世界各地人士慕名而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要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义乌每年都得从外地调入大批粮食。

  其中更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从2003年开始,冯泽宝在本地种植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形式与主产区企业开展产销合作,发展省外优质稻米基地,先后在吉林省永吉县和延吉市建立了富硒东北稻米基地5100亩、有机稻米基地3000亩,在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八农场建立优质稻米基地5000亩,在江西省乐平市建立无公害稻米基地2000亩。平时,冯泽宝通过视频“遥控”管理外埠粮食基地。

  冯泽宝在东北开辟粮食基地后,他深知“你赚钱,我受益”的道理。对此,延边绿色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永洙深有体会。早些年,因为销售不稳定,崔永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司丰收的粮食从新米变成库存。自从结识了冯泽宝,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他不但自己不用担心大米的销路,他手下的数百户粮农每年也因此受益数百万元。

  一把稻穗,受益两地人。从“引粮入义”到“跨省种粮”,一粒米山水迢迢的旅程背后,蕴藏着义乌人的特有商业头脑和智慧。“以前就是纯粹的‘引粮入义’,从外地采购粮食运往本地加工销售,现在我们在粮食主产区找到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它不仅有利于缓解本地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也有效推动了外省农民致富。”冯泽宝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