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剑胆琴心章顺龙

2016年06月02日 17:49:0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共产党员》杂志 作者:李 津

   思路一变  矿坑成了聚宝盆

  章顺龙当上村支书时,东衡村正处在发展的瓶颈期。巨大的矿坑,烙在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上。如何处理成了大难题。

  “村里的发展急需用地,能不能把巨坑填埋好了利用起来?”章顺龙灵光一现。

  原先,有单位把废弃渣土填埋到东衡村,给的价格是5毛钱一立方。章顺龙通过多方了解,决定把矿坑拿来招标,商业化一运作,价格飚到5块多一立方,东衡村因此拿到了1.08亿的款项。

  矿坑竟然成了聚宝盆!1.08亿,在很多村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如此一来,村里填坑造地1600多亩,迈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第一步,也为“和美家园”创建获得了第一桶金。

  于是,章顺龙有了在填平的矿坑之上建中心村的想法。

  一时间,反对声音四起。

  “认定的事情,我就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最后,我让事实来说话。”章顺龙的倔脾气上来了。

  因为有设计功底,章顺龙主动参与设计东衡村的蓝图,他把缜密的心思体现在设计上———排除掉杂乱交错的电线杆,还把天然气管道设计进了图纸。

  2012年5月份,项目动工,村主任陆英田、副书记沈建祥、老书记朱金土等人带头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乡贤章掌荣打“飞的”来回,只为参加村里的重大会议。

  很快,一幢幢洋气的楼房在废弃的矿坑上拔地而起。2013年年底,安置房盖好,卖给村民只要1000元一平方米,一套房子售价大约20多万元。第一批就有200户村民住了进去。为了能早日住上新房,很多村民主动配合拆迁。

  沈晓林是村里的低保户,住的房子非常老旧,每到台风天,村干部们都要劝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在村慈善帮扶基金的帮助下,他只出了65000元就住进了中心村240平方米的大房子。和他一样,东衡村其他八个低保户也全部住进了新房。

  除了用来盖房的70亩中心村土地,有600亩土地也经过平整成了良田。现在正值春天,麦苗长势良好,满目翠绿。

  依托洛舍镇“中国木皮之乡”“中国钢琴之乡”的背景,村民们放下了采矿这碗饭,造钢琴、做木皮,生活蒸蒸日上。

  “沧海桑田几度更,崇山恍惚见波清。如今土地重平整,留与子孙后代耕。”章顺龙即兴创作的这首诗,是东衡村的切实写照。

   文化治村  人文景点成名片

  “尚书谁济明兵部,县令吾知清皖公。一代英贤更兴起,衡溪两岸百花红。”四句诗出自章顺龙的《东衡杂咏》。

  东衡村人文底蕴深厚,从北宋到清康熙年间,村里一共出了4位尚书和11位进士。东衡村是南宋书画大家赵孟頫的故里,还是浙江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赵孟頫墓地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是最大的生产力。“章顺龙说。他给东衡村提炼出了三句话:孟頫故里、书画圣地、文化东衡。

  依托着“一墓(赵孟頫墓)、一祠(赵公祠)、一村(中心村)、一业(钢琴产业)、一馆(乡风馆)、一楼(农民藏书楼)”,东衡村建设文化礼堂综合体、电影院、国家级健身广场,把人文景观连珠成线,又通过“乡村亮舞台”、农家书屋、“春泥计划”等活动,把村庄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进行完美的结合。

  施国瑛是东衡村宣传委员,她告诉记者,去年有450批人来参观文化礼堂。旅游成了东衡村的经济增长点。

  学钢琴、练书法、看电影……在东衡,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免费的。

  文化滋养了村民,村民又传承了当地的文化。

  除了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章顺龙有着更长远的规划——农业观光园规划、村工业园区规划、标准厂房出租规划等几十份规划书井然有序地放在办公桌上。

  “这些是发展蓝图。东衡要走远,除了用好老底子,还要敢创新、有突破。”章顺龙介绍,目前村里正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规划建造精品文化园、农业观光园、工业园“三园”。

  五月的东衡,绿树成荫,生机勃发。这几年,东衡村旧貌换新颜,有村民言谈间常常为章顺龙“点赞”。

  “我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 章顺龙笑着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