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捐献协调员的酸甜苦辣:压力不小,见证感动,也怀有希望

2017年04月05日 14:27:15 浏览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孙 振

  核心提示:“没有强大的内心,真不知道该怎么坚持。”几年下来,在死亡新生之间牵线搭桥,在日夜奔忙之中守望生命,朱乃庚见证悲恸,体会艰难,也常常百味杂陈:“器官捐献就四个字,但背后有着太多的复杂曲折。”

  这些年了解、志愿登记器官捐献的人数多了起来,但真正实现捐献的数量还是比较少。捐献意愿和捐献成功之间,还有一些路要走。2011年就已成为安徽省首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朱乃庚,跟记者聊起了从业以来的酸甜苦辣。除了传统观念的阻碍,还有医疗条件不足、法律方面不太协调等等原因。他自称“压力不小,见证感动,也怀有希望”。

  夜已深,但一接到有“潜在捐献者”的通知电话就往外跑;和患者家属反复沟通,即便说好了也常遭遇临时变卦……这些,2011年就已成为安徽省首批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朱乃庚都经历过。“没有强大的内心,真不知道该怎么坚持。”几年下来,在死亡新生之间牵线搭桥,在日夜奔忙之中守望生命,朱乃庚见证悲恸,体会艰难,也常常百味杂陈:“器官捐献就四个字,但背后有着太多的复杂曲折。”

  传统观念成梗阻,“不能死后挨一刀”

  公文包总是鼓鼓的,里面装有潜在器官捐献者的详细资料,手机24小时开机,半夜接到电话就往医院跑,一边紧赶慢赶,一边琢磨着怎么和患者家属沟通。朱乃庚自称,“那种感觉,就像灵魂在孤独的黑夜里彷徨、呐喊。”

  到了医院,核实了患者情况,和家属一沟通,结果可能更糟,“对不起我们不考虑。”“你们不想救人了吗?冲着器官来的!”……

  这些年,朱乃庚跑遍了全省几十家医院,一次次碰壁之后发现,家属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十之八九都是反对、拒绝。而剩下动摇考虑的,因碍于情面或者旁边人的一瓢冷水,多半最后还是会拒绝。

  一位因车祸入住巢湖某医院的颅脑损伤患者,经全力抢救未果,医生初步判定达到脑死亡,继续治疗已经没有意义。朱乃庚得知后第一时间介入,和患者的爱人、女儿聊了两个多小时,耐心地讲解捐献的流程、伦理、法律、政策等相关知识。

  “当时好像看到了希望,家属表达了捐献的初步意向,不料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了。”因为患者的其他亲属知道了,“怎么能让人死后再挨一刀?”“医院不想着救治,怎么能干这种事?”朱乃庚回忆,“当时,任凭怎么讲明法律政策,都没用。”母女二人,最终也没能顶住众多亲属的压力,表示不再考虑捐献了。

  “器官捐献,要经过所有直系亲属的签字同意,有时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但旁系亲属来一番议论,事情‘反转’的可能性也很大。”朱乃庚认为,保存遗体完好的传统观念,仍是器官捐献面临的最大阻力。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