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尚长荣:“老戏骨”的创新之路

2017年03月07日 08:46:23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文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

  我们戏曲从业者把台下刻苦训练的过程称为“山后练鞭”,在那半年“练鞭”时间里,汗水伴随着我找回了创作的激情。为了展现一个全新的曹操形象,我认真研读了大量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小说、文集。曹操在传统戏中是个阴险狡诈的奸雄,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从人性出发,力图创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曹操形象。首先从脸谱上改动,把原来的冷白变成了暖白,炭条眉改成了剑眉,三角眼改成圆眼窝的长眯眼。原来唇上的痣似乎有贬低丑化的意思,我就把它挪到眉上变成一颗朱砂痣,很浓的印堂红。通过面部脸谱的微调,使曹操的形象与剧中人物越来越接近。此外,曹操的几种笑,包括怒笑、冷笑、阴笑、开怀大笑,也是我重点揣摩的部分。晚上在宿舍我抱着录音机,一边录音一边听,马路上的行人听到屋子里传出各种笑声,都笑称说:“这不是上海京剧院,而是上海疯人院。”

  1988年岁末,《曹操与杨修》在天津首演,大获成功。谢幕时,主角曹操和杨修一改剧中的剑拔弩张,而是携手登场向观众鞠躬致敬,此时,全场竟响起一曲流行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如此混搭,效果出奇且意味深长。一部在中国京剧现代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问世了。

  青春版“曹操”是继承也是延续

  京剧艺术诞生以来的200多年里,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去粗存精。梅兰芳先生有一句名言“移步不换形”,意思就是要推动创新,但不要背离本剧种的本体生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于是,在传统戏方面,我打破了传统的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的界限,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铜锤花脸架子演”的艺术模式,形成了兼优并举的风格。我将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搬上了京剧舞台,为西方经典名著注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力。我还陆续排出了新编历史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这两部戏与《曹操与杨修》一起被称为“尚长荣三部曲”。

  2014年,我又做了一件让大家匪夷所思的事情,全部启用38岁以下青年演员排演青春版《曹操与杨修》。青春版《曹操与杨修》剧组刚一组建,我就给几位青年演员写了一封信:“我有劲头按当年苦排曹杨之精神来要求你们,逼你们苦排苦练!不知你们有没有兴趣?会不会有意见?肯不肯吃苦?愿不愿意卖点力气?想不想为京剧事业前途作点真挚奉献?”

  和以往单纯排一个戏不同,这次的复排,几位青年演员用了近一年时间系统学习,从历史背景到人物分析,从剧本解读到角色塑造,做了很多案头准备。进入排练场后,我一字一句地示范,青年演员们也勤学苦练,在唱腔、念白的处理以及人物的理解、塑造上都有长足进步。2015年5月,青春版《曹操和杨修》在舞台上正式亮相,票友们评价:这部戏让传统戏更生动,新创戏更精彩。我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继承和延续。

  激活传统才能融入时代

  有人觉得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和年轻人是有隔阂的,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21年前,我们就曾经做过“京剧走向青年”的活动,观众反响很好,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演出结束后,演员谢幕都要用40分钟。当时有青年学生请我说几句话,我说,第一句话,感谢同学们冒着严寒来看我们的演出;第二句话,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学生们听完很激动,也很认同。现在我们单位也有一批9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新生代、有朝气,我们这一辈跟年轻人在一起,也感觉年轻了很多。

  时下流行的元素很多,我从不拒绝流行的东西。200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在《明星反串闹新春》节目中,我按京剧花脸的唱法演唱了歌曲《爱的奉献》,我一唱,台下观众乐得直不起腰来。这就是传统艺术与流行元素结合后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骨子里的时尚劲儿激励着我在专业方面进行了更多思索更多创新。我认为唯有激活京剧艺术,才能吸引当下的青年并真正融入这个时代。2016年8月,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上海开拍,我希望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借助新技术,吸引更多观众去感受传统艺术深层次的魅力。

  5岁登台,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70多年的粉墨生涯。与京剧相伴相行几十年,它已经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为了它的传承发展,我一直思考着、践行着,这是我作为一个年长一点的京剧人的使命和职责。我的艺术体验都来自于美好和苦难的生活,只有在现实当中去咀嚼生活、体味生活,才能在情感上有收获,在艺术上有灵感。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