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87岁的“指挥女王”

郑小瑛:母亲成就我好强的品格

2016年07月29日 14:37:06 浏览量: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张萌

  最自然的音乐回荡整个童年

  母亲因参加妇女运动结识了何香凝、史良等民主爱国人士,并从此积极地参加了中国反日救国大同盟的活动。

  “八一三事变”后,郑小瑛一家变卖在上海的家产,一路坎坷回到重庆。为了躲避轰炸,母亲在南岸老君洞半山腰的镇江亭租到了一幢两层楼的小庙,史良就住在他们家楼上。

  对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小瑛来说,老君洞后山的山涧、丛林、野狗,以及山上背着背篼的孩子都是那么好玩。“我在这里第一次认真地观察昆虫、露水,给我上了无法忘怀的亲近大自然的第一课。”郑小瑛回忆说。

  在重庆的一年多里,小瑛没有去学堂上课,而是由父母亲在家教学,只有期末考试时才去巴蜀小学考试。这期间,虽然未接受系统的音乐学习,但她和音乐的联系并没有减弱。

  郑小瑛清晰地记得,在老君洞,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小庙,一直通到南天门。“每到傍晚,寺庙里就开始‘演奏’,有很多道士会敲磬、敲鼓,从最下面的寺庙传递到最上面,差不多要持续1小时。”

  有一天,寺庙的声音又传了上来,她跑去把道士的锤子抢过来敲,没想到竟然还跟得上节奏,道士便默许了。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到傍晚,她就在几个小庙间跑上跑下,敲钟、听钟。

  “来自老君洞的最原始、最自然的音乐一直回荡在我的整个童年,它让我学会聆听自然之声,那是对音乐的另一种形式的启蒙。”郑小瑛说。

  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

  在成都,家里没有钢琴,于是学唱抗战歌曲就成了小瑛主要的音乐课程。父母亲经常给小瑛买回来一种叫《大家唱》的抗日歌曲小唱本,没人教她读简谱,她就按自己学会的五线谱套简谱从头到尾地唱,认为好听的就反复唱。

  为了支持抗日,小瑛和妹妹趁过年时爸爸妈妈请亲戚朋友吃饭的机会,在客厅里用床单当大幕,两姐妹又唱又跳,自编自演抗日剧,并把义卖小手工艺品所得的钱寄给了正在重庆主编《生活》杂志的邹韬奋。钱虽然少,姐妹俩却为自己也参加了抗日活动而自豪,邹韬奋还亲自给姐妹俩回信鼓励。

  那时候的郑小瑛并没有经过特别正规的学习和训练,直到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碰上苏联合唱指挥专家在全国招收一批有才能、有经验的指挥,她才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女指挥家。

  正是母亲从小的言传身教和兼容并包,才成就了郑小瑛日后特立独行、独立好强的性格。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