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院士”赵振东:论文写在田里,成果留在农家
他育种的麦子,装满上亿人饭碗
“农民院士”赵振东:论文写在田里,成果留在农家
2016年07月19日 07:55:32 浏览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叶婧
品种创新:“每2个山东馒头里,就有1个是用‘济麦22’做的”
提起赵振东,有些农民可能并不知道,但要说到“济麦22”,农民们赞不绝口:这个品种特别好,尤其是高产、抗寒、抗倒伏、抗病、抗干热风……
“在山东,你吃的2个馒头里,就有1个是用‘济麦22’做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专家刘建军说,自2009年以来,“济麦22”连续6年蝉联全国冬小麦种植面积第一,成为30多年来我国年应用范围最大的小麦品种,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广2.1亿亩,约占全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15%、山东小麦面积的50%左右。
“济麦22”只是赵振东团队育成的许多小麦品种中的1个,其它诸如“济南17”“济麦19”“济麦20”等多个小麦品种也是大名鼎鼎。
刘建军介绍,“济南17”是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面包小麦品种,也是国内第一个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优质高产面包小麦,被誉为“中国优质小麦的开路先锋”;“济麦19”,是赵振东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育成的优质高产面条小麦品种;“济麦20”则解决了蛋白和淀粉品质同步提高的问题,是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品种。
据统计,2000年以来,“济麦”系列品种已累计推广超过4亿亩,平均每年推广3000多万亩,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近13%,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的市场占有率为25%,在山东省的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凭借“累累战功”,赵振东4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所带领的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荣记集体一等功。
农民专家:“最高的山头,永远是下一个”
白衬衫、灰裤子、灰布鞋,搭配上黝黑皮肤、满脸皱纹……在原枣庄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孔德贵的眼里,赵振东和农民没什么两样。
“熟悉赵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的‘三水专家’。不仅穿的和农民差不多,在田里,累了就随地一坐,说的也都是老农民能听懂的话,一点距离感也没有。”孔德贵说。
也许正因为如此,赵振东才最知道中国人饭碗有多重。“国家要粮食,农民要挣钱,消费者要健康。我们国家人多地少、人增地减,小麦品质上去了,产量也必须跟着上去。”赵振东说。
育种团队成员樊庆琦告诉记者,“济南”“济麦”系列诞生后,改变了我国面包小麦依赖进口的历史,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新增400多亿斤小麦和400多亿元经济效益。
这一辉煌的成就对于赵振东团队来说,绝对不是终点。2014年,他们又启动了“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目标是超越亩产1600斤的“济麦22”,育成亩产1640斤的新品种。
“育种就像我年轻时在新疆爬天山,等爬上了一个山头才发现,前面那个山头比这个还要高,最高的山头永远是下一个。”赵振东说。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