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郑秀康的皮鞋“进化论”

2016年06月20日 17:30:00 浏览量: 来源:《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 作者:蔡荣发 陈红艳

  50多年前,年仅16岁的郑秀康开始学做机械模具。机缘巧合,这名小“鞋匠”学会了制鞋。如今,这位已年近七旬的老者,“中国鞋王”成为人们对他的尊称。

  他所创办的康奈集团有本大红色封面的介绍手册,最醒目处是一句宣言:我们致力于成为具有匠师品质的鞋履大师。

  “鞋匠“已成“鞋王”,但“鞋王”的“匠心”仍存。今天,就来读一读“鞋王”做鞋的故事。

985-12868210.jpg

  故事1:标准入手  做精产品

  郑秀康刚刚学会做鞋,就独辟蹊径,将机械厂里管理标准的办法,创造性地运用到皮鞋的标准管理上来。传统的皮鞋制作过程,一般都是目测鞋的长度和跟的高度,而郑秀康对每双鞋的测量有他独到的办法。

  他专门制作测量卡尺,来测量帮脚与帮脚内里之间的距离;用游标来测量鞋后跟的高度、鞋帮前脸的长度和鞋底的厚薄;用厚度仪来检测皮料的厚薄。

  为了使鞋帮面料的厚度达到一致,他专门引进了意大利产的平皮机,当时(上世纪90年代),一台平皮机的价格,相当于温州一套75平方米房子的价格,该机器的精度可以将普通A4纸剖为两层,为了达到产品的精度要求,郑秀康一口气买了三台设备,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故事2:小巧革新  改进钉跟

  郑秀康做的皮鞋,不但左右两只一般长短,鞋跟上每根钉子的间距也不差分毫。很多内行人疑惑不解:这么了得的手艺,郑秀康是怎么练出来的?

  之前,鞋匠们钉鞋跟,就根据目测来钉鞋钉的,只要钉稳、钉牢就行了,而且这么细小的环节,谁也不会在乎钉子的间距。

  但郑秀康则不这么认为:钉子间隔的差异,因为受力的不均衡,也会影响鞋跟与鞋的牢固程度,差距均匀的钉子,却能均衡地承受力量,自然加固了鞋跟与鞋的“亲密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郑秀康发明了一种定位工装,将钉眼均匀地分布在工装上,通过工装的定位,使得每一双鞋跟钉得都完全一致。这样钉出的鞋,不但美观,而且牢固。正是这一“小巧”的革新,使郑秀康生产的皮鞋广受经销商的欢迎,他做的鞋,比市场上同类鞋价格要高出20%。

  故事3:鞋跟“进化论”

  1985年之前,无论男女皮鞋,鞋跟都是用木头做的。

  一天,郑秀康采购原材料时,从一户人家的菜园子经过,看见农民正在给蔬菜浇肥料,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引起了郑秀康的注意。郑秀康赶紧停车,和农民聊了起来。

  原来,农民用的舀肥料勺材料已由木制改用塑料制作了,郑秀康心中暗喜,木头的鞋跟,是不是也可以用塑料来替代?

  第二天,他找了一个制作模具的师傅,将自己的构思和师傅沟通,并确立了一个共同研制开发塑料鞋跟的协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是:“塑料鞋跟的模具图纸和产品,不能卖给别人,保密期为一年。”

  郑秀康用塑料鞋跟代替木头鞋跟,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了鞋跟的标准化程度,更方便了鞋跟式样的设计,有利于皮鞋的大规模生产,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徐曼丽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