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孙中山: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

2016年11月13日 16:00:1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盛永华

  (二)创立民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这是孙中山为推进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不倦奋斗所取得的初步的,然而是伟大的成果。

  在孙中山建议下,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参议院由17省都督派代表组成,这是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构。南京临时参议院最重要的贡献,是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创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在孙中山的提议和坚持下,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写入约法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大气磅礴,决然否定了数千年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君主专制的王权法则和理念,以法律规定:全体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正是这一条,明确体现了辛亥革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同时根据这一原则,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国体和共和政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兴的、正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它所蕴含的革命民主主义,对统治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主义给予了彻底的否定,在全国进行了一次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

  在孙中山主持南京临时政府短短的大约两个月中,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勉力陆续颁布了30多项法令。在经济方面,保护和鼓励工商业和农垦业的发展,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和兴办实业;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开办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创办女校。规定教学内容不得有悖“民国精神”,禁止小学读经等等;在革除封建陋习陈规方面,要求剪发辫,禁缠足,禁止贩卖人口和拐骗华工,取消奴婢卖身契约,取缔封建等级制度,废除体罚刑讯等等。总之在社会风习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除旧布新。虽然在当时社会动荡、革命政权未曾巩固的形势下,这些法令大多流于具文,但却表明了孙中山始终忠实于革命民主主义的原则。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它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迈开了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尽管新生的共和国只是民主制度的雏形,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虽然以后还经历了复辟、军阀割据与混战……但民主与法治已成潮流不可逆转,它是我们的祖国发展至今天的伟大开篇。

  (三)《实业计划》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实现他的“强国梦”而奋斗。他在领导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斗争的同时,把建设繁荣富强祖国的思考和规划,编写成《实业计划》,收入他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实业计划》是孙中山为建设富强祖国而绘制的蓝图。

  早期,孙中山对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国情有着切身的体会和中肯的了解,因此他当时认为推动实现农业近代化是使祖国富强的切入点。随着他奔走革命,迭遭清政府通缉,孙中山只能在欧美和东南亚各地进行宣传、组织、发动。多次环行世界使他眼界大开,西方列强各国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给他以启迪。此时,他对世界发展的潮流亦有了清醒的认识。他已认识到必须把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并使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他制订了推进中国工业化的宏伟计划——《实业计划》,并为这个计划的实现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开放政策。

  《实业计划》,是一个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推进中国经济全面近代化的方案,内容包括发展交通、钢铁冶炼、机器制造、采矿、电力、通讯、兴修水利、现代化农业等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分为六大计划,即——

  第一计划:拟建筑北方大港于直隶湾(渤海湾)为中心,建设连接大港和西北的铁路;开浚运河,以连接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移民到蒙古和新疆,开发山西的煤铁矿资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

  第二计划:拟在杭州湾建设东方大港为中心,整治长江水路,建设内河商埠,创建大士敏土(水泥)厂。在整治长江水道的计划中,孙中山提出在宜昌以上一段的长江建设巨型水坝,这既利于发达航运———从武汉到重庆船航畅通无阻,又可多方利用水力资源。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于是水深10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如此,“其所以益人民者何等巨大,而其鼓舞商业何等有力耶。”

  第三计划:拟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为中心,包括改良广州的水路系统和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和渔业港,创建造船厂。

  第四计划:重点在于建设中国的铁路系统,以使全国得到相当之开发。包括修筑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大铁路系统共91条铁路线,全长约10万英里,其中所规划的以西藏拉萨为起点的铁路就有8条之多。

  第五计划:发展国民生活所必需的轻工业,包括粮食、衣服、居室、行动、印刷五大工业。

  第六计划:开发作为“工业之根”的矿业。选择急需而又见效快的首先开发,“择其决为有利者先行举办”。包括开发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以及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厂之设立等等。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这六大计划中,孙中山认为最首要的是发展现代交通,尤以铁路建设为重中之重。强调“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他把铁路建设问题提高到“修筑全国铁路,实为中华民国存亡之大问题,推翻此事,不啻推翻立国根本”的高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孙中山身体力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国铁路的开发建设之中。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被公推为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9月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他雄心勃勃,“拟专办铁路事业”,“拟于十年之内,修筑全国20万里铁路”。他风尘仆仆,到北京、张家口、山西等地调查研究铁路建设的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还率领同志到日本考察学习工商业管理及铁路建设。为了尽快实施修建铁路的计划,孙中山亲自筹建开办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亲自绘制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干线图》,初步规划大致分为若干条干线向各方伸延辐射,连通全国。又通过海运及公路连接与世界相通。他想象假如中国“能造铁路350万里,即可成全球第一强国”。

  考虑到中国既贫且弱,又缺乏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孙中山主张采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剩余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实业计划》。他认为“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今欲于甚短时期内追及之,须用其资本,用其机器。若外国资本不可得,至少亦须用其专门家、发明家,以为吾国制造机器。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这个政策的指导思想,用孙中山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这里所指的“社会主义”,是他理想中的民生主义。

  在主张采取开放政策的同时,孙中山还特别强调自主原则,要自己“操此发展之权”。同时,孙中山充满了民族自尊和自信,充分肯定一个富强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愿意在世界和人类发展中承担责任:“欲尽绵薄之力,以谋世界和平之实现”。他深信“实行国际共同开发中国之丰富资源,发展中国之实业……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莫不受其利”,是使中国与世界得到双赢的事业。《实业计划》及为此而制订的开放原则和政策,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世界眼光。

  实现中国农业近代化,仍然萦绕在孙中山的心头,是他的“强国梦”的重要内容。但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孙中山不断与时俱进,他已认识到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根本解决的办法,是实现“耕者有其田”。

  《实业计划》凝聚着孙中山要把祖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的心血与努力,是他“建设新中国之总计划之一部分”。

  (作者系原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