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孙中山: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

2016年11月13日 16:00:19 浏览量: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盛永华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毕生为改造中国,为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为人民的自由、富足、幸福而奋斗;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至今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仍鼓舞着一切为着使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的人们,是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凝聚力之一;他的革命和建设祖国的理论、理念及经验,对于今天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孙中山是革命者,也是建设者。孙中山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要求推翻黑暗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合乎世界潮流的民主共和国;改变几千年来国家是少数人的“私产”这一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的主人。孙中山希望将中国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为强盛的近代化的工业国。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是他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祖国的规划和蓝图。

  为了寻求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的道路,孙中山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迈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与他的同志一起,成功领导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迈出了在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关键性的一步。孙中山壮志未酬,非时逝世。他建设近代化强国的未竟事业,将由一代一代的后人在不断奋斗中逐步实现。

  (一)早年探索

  孙中山“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早知“稼穑的艰难”。童年的他亲身感受到中国农村的贫富不均,痛感社会的不公平。他曾多次对毕生支持他革命事业的日本友人宫琦寅藏谈到童年的感受说:自从我开始懂得思考的时候,我就思索,贫苦的农民就要永远这样痛苦地生活下去吗?怎样才能走出生活的困境呢?在他心中已埋下了要铲除世间不平,实现“天下为公”的种子。孙中山毕生关注中国的土地问题,对贫苦农民充满同情和悲悯。在他日后为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成立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时候,他把“平均地权”写入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人人有可耕种的土地,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之一。

  由于兄长孙眉在夏威夷垦荒致富,少年孙中山得以在檀香山接受新式教育,青年时代又在广州博济医院和香港西医书院完成了近代医学的系统学习。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拓展了他的视野,对于孙中山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期间,孙中山与一班志趣相投的青年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孙中山后来这样追述当年的情景:“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数年之间,每于学课余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时闻而附和者,在香港只陈少白、尤少纨(尤列)、杨鹤龄三人……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为‘四大寇’。”孙中山称这时期是他的“革命之言论时代”。

  在后来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中,“四大寇”以及陆皓东、郑士良等,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和战友,他们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孙中山在医学院毕业前后,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在思考救国强国方案的时候,曾希望以科教兴国,从实现农业近代化入手,带动祖国经济的近代化而达到强国的目的;也曾经寄希望于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派”,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振兴国家。他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草就成《上李傅相书》(即《上李鸿章书》),并与好友陆浩东一起亲自北上投书清朝的权臣李鸿章,其目的在于争取李鸿章支持,要求实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孙中山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8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同)《上李鸿章书》是年轻的孙中山强国理想的体现,是他绘制的使祖国实现近代化的蓝图。它要求在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及工商业等方面谋求国家全面近代化,特别是着重于农业近代化和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市场经济。假如这些设想能够实现,将会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直接的冲击,应该说是抓住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要害。

  孙中山上书遭到冷遇之时,适逢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民族危机,由此促进民族觉醒的高涨,大大激发了心怀救国振兴热望的孙中山的革命意识,“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2页。)孙中山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武装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大旗,开始了他的“战争事业”。孙中山作为当时一切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挽

  救祖国危亡的仁人志士的总代表,集合同志,首创革命团体和政党———“兴中会”和“同盟会”;首先提出了以“创立民国”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首先发动了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乙未广州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武装斗争,在中国结束了专制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后十余年,又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捍卫新生的共和制度的斗争,并且顺乎潮流,过渡到新的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