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由支教牵出的扶贫助学计划,期待通过教育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

一川大学生到大凉山深处修建了三座桥

2016年09月22日 09:29:39 浏览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马宇平 戴林峰

  渴望帮孩子们走出大山,开启别样的人生

  2014年夏天,为期一年的支教结束了,索玛花儿在大凉山深处盛开。

  “有人说‘支教就是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事情’,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曹礼勇认为,“支教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开启一件一辈子都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离开的时候学生和他都没有哭。他不习惯学生的“情感泛滥”和依赖。曹礼勇“很平静”地跟孩子们讲:我也要回学校继续读书了,但我还是会经常回来,看看你们有没有好好地学习。

  这是一个听起来并不宏伟的约定,但曹老师说到做到。回到川大后,他便和身边的朋友在支教过的学校设立了“山鹰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孩子。另一项由曹礼勇具体负责实施的“雏鹰圆梦扶贫助学计划”覆盖了美姑、昭觉两县9所学校,通过爱心结对的形式对上百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进行长期资助。自2014年至今,已累计发放资助款20余万元,实现了资助人与贫困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每个学期,曹礼勇都要对大凉山的这9所学校进行回访。一方面是将助学款亲自送到孩子们手中,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寻访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

  就在去年的一次回访中,曹礼勇了解到火普村的情况。拉青河上的吊桥年久失修,多次被洪水冲毁,已在3年前被废弃。当地50多名学生不得不绕行5公里,靠两根水泥电线杆搭成的简易桥过河。而此时的曹礼勇已不再是支教老师,在募款过程中遇到了因身份尴尬而带来的困难。他把情况反映给了学校,在四川大学团委的多方协调下,先后通过两家慈善机构募得全部款项,促成火普村吊桥重建工程于今年5月启动,并在7月底顺利建成。

  吊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更对火普村的精准扶贫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当地政府已制定详细的规划,将火普村吊桥纳入新农村建设,有计划地在吊桥附近的拉青河两岸兴建彝家新寨。今年5月,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四川视察时,还专程来到火普村,实地调研了彝家新寨的建设情况。今后两年内,100多套具有彝族特色的新居将在拉青河两岸拔地而起,新落成的吊桥将成为当地村民往来的重要通道。

  三年三座桥,曹礼勇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彝族老乡们亲切地喊他“的日木牛”。许多人不知道曹礼勇是谁,却都知道有个为孩子们修桥的的日木牛。“彝族老师帮我起的彝文名字,”曹礼勇说,“‘的日’是当地的一个大姓,‘木牛’是家中排行老三的意思。而我就是我们家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个孩子。”

  曹礼勇出生在福建龙岩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每到周末,他都会随母亲插秧、除草、施肥、割稻子。曹礼勇的父母深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命运,所以将三个兄弟都供到了上大学。“现在我两个哥哥在厦门和泉州工作,爸妈也被接到了城里。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

  “当我看到这些彝族孩子,总能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就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读书,帮他们走出大山,快一点摆脱贫困,开启不同于父辈的人生。”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