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路桥:峰江铁腕铲除环境“疤痕”

2016年09月01日 16:42:37 浏览量: 来源:台州日报 作者:管梅宝

  8月29日上午,笔者在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孙家、玉露洋等村看到,原先遍布于旱地上的10多处违法建筑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砖瓦、水泥板碎片等也已全部清运。“我们将利用这些空地,建造休闲公园、文化长廊,配备石凳、凉亭和健身器具,让村民们休闲娱乐有去处。”孙家村支部书记孙晓春告诉笔者。

  近几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村民利用承包田擅自搭建房屋,用于办厂或出租增收。据一村干部透露,这些村民的年租金收入平均达2万元左右,估计全村每年违建收益约1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底,该街道存量违法建筑约达120万平方米,成为城乡环境的一道道“疤痕”。它们的存在既破坏了城乡空间布局,又严重影响了村庄面貌。“这些拆改的重点区域,往往是低小散产业的集聚地,更是消防安全隐患的重灾区,甚至是藏污纳垢、存在祸害的危险区。如果放任自流,就有可能产生‘破窗效应’,成为发展中的‘毒瘤’。”街道一分管领导说。

  “拆违,直接触动了违法者的利益,难度可想而知。但骨头再硬,也得啃下来。因为他们损害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让社会承担着很大的安全风险。”街道城建办一工作人员介绍说,老百姓一开始对拆违持观望态度,眼睛盯着党员干部。为此,街道提出了“违必拆、六先拆”的原则,明确规定:涉及党员干部的违建、存在安全隐患的违建、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违建、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建、影响重点工程的违建、面积特别大的违建一律先拆,做到发现一起,拆除一起。要求每个单位、每名党员干部如实报告有无违法搭建,如有必须在承诺时间内自行拆除,否则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今年7月份,有一位村干部主动拆除了自家占地近1亩的违建厂房。看到党员干部主动拆,村民陈某说:“政府动真格了,主动拆不仅可以保住面子,而且还能减少损失。”

  拆建既要靠铁腕,又要讲究方法。“做群众工作,要换位思考,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透。”许多参加“三改一拆”工作的干部都有这样的体会:要用真心换取理解,疏堵结合去拆违,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配合与支持。白枫桥居原先遍布临时简易出租房,拆除行动涉及到外地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街道驻村干部下足“软功夫”:帮助外来人员联系出租房,协助退回合同未到期的租房款,使租户终于从抵触转向理解,自行搬离。“当初干部到村民家要堵门,现在主动开门迎接。”在许多拆迁点,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

  以拆促改,去“疤”种花,带来了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对浮排居民来说,更能体会到眼下正在开展的“三改一拆”行动带来的好处。该居多年来农居杂乱,污水横流,如今经过拆改,新式农居点缀在绿荫秀水间,宛若一幅山水画卷;滨河路公园内绿树婆娑、芳草茵茵,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