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半年里,这堂特殊的党课

2016年07月01日 18:06:00 浏览量: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王民悦

  瓯海区摄影协会会员、瓯海区疾控中心原党支部书记王建成告诉记者,这些老人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只是用最淳朴的情感去践行对党的忠诚。特别感人的是一些因病返贫的老党员,早年在村里任职,晚年没有退休工资,子女境遇也不好,所享有的补贴连拿去治病都不够,却没有任何索取之心。

  “其实走访前,我们曾有顾虑,万一他们提出一大堆无法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然而出乎意料,他们对个人待遇都只字未提,这让我们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阿公,这是‘老人机’,1是您儿子,2是您儿媳妇,3是党员志愿者,您按下这个键,就能和他们说话,每个月有免费的100分钟通话费!”

  “阿公,这是‘居家养老一本通’,每个月都会有志愿者上门给您理发,打扫卫生,做医疗保健。您还可以给他们打分。”

  上周二,高温,志愿小组带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想法,又一次走访了老党员。

  这一次,他们先去了位于郭溪街道的高成三的家。这位90岁的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虽然有人照顾,但他更愿意自己动手,比如洗衣,铺床……

  老人的房间在2楼,约有20平方米,宽敞整洁明亮,墙壁上的液晶电视放着中央电视台的时事新闻。

  “老了不能参加组织生活,但国家大事要关心,活到老学到老!”高成三神采奕奕地坐在椅子上,脸上大块的老人斑和眼袋丝毫没有减弱他眉宇间透出的英气。

  “阿公,您还记得吗,我半年前来过一次。” 叶剑平伏在高成三耳旁,一个个字慢慢地说,那是最地道最浓情的乡音。

  “记得啊,你叫什么?”

  “跟叶剑英差一个字,叶剑平,和平的平。”

  高成三边听,边在手上比划,“喔,你退休了没有啊,现在怎么样?”

  听到老人反倒关心起自己,叶剑平笑到合不拢嘴:“阿公,还有党给您的一次性节日慰问金,一共是2000块,您放好咯!”

  高成三听到是钱,立马踉跄起身:“我用不到,还是还给组织好。”

  他的儿媳妇在一旁告诉记者:“阿爸很省,总说苦日子过来了,现在生活那么好,不愁吃不愁穿,要把钱给更需要的人。”

  窗外,雷阵雨冲刷了午后的“烦热”,提醒志愿小组继续赶路。

  下一站,是泽雅大坪头村,车程距离郭溪街道不到15分钟。这是一个安静休闲的小村,四面环山。95岁老党员麻陈洪的家就在这里,是连排的农民自盖房。

  老人躺在一楼的床上,虽然不能清楚说话,但只要有志愿者来,他的脸上总有不同于平日的反应。

  “阿爸患有老年痴呆,去年瘫痪了,只有上半身还能动。”老人的女儿拿出一枚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放在床边,这是麻陈洪最引以为傲的荣誉。

  麻陈洪,18岁参加福建浦城县33师部队,后在江西抗战。国共内战时,参加地下工作。1949年入党。

  “阿公,党的生日快到了,我们代表组织慰问你。”

  老人似乎知道志愿小组的意图,有意识地挪了下身子,在女儿的帮助下,紧紧握住金灿灿的纪念章,放在胸前。

  这一幕,让众人动容。

  随后,志愿小组又探望了位于瞿溪泉东川村的黄德槐家。他家在大山上,从山脚上去需要20分钟车程。

  “记得上次去时,老人的腿摔了,现在不知怎么样。”

  车子停在了盘山公路的一侧,志愿者们从后备箱里拿出三脚架、相机包,和一面鲜红的党旗。

  路边,是一排两层楼高的破旧土坯房,即使是白天,里面的采光也不好。

  这就是黄德槐的住处。94岁的他因为不想麻烦子女,一直在山上倔强地住着。所幸,老伴的体格还很好,儿子也时常过来帮忙。

  “阿公,你的脚好啦?” 志愿者们赶紧上前搀扶。

  黄德槐拄着拐杖缓步而行,清癯的脸上两眼炯炯有神。

  他举起自己的右手,示意食指残缺的一节。那是在旧社会时,为了抗拒国民党抓壮丁,他父亲把他那根扳枪扣的指头活生生剁了下来。

  走访组为黄德槐拍了一组照片。镜头中,老人坐在鲜红的党旗前,举起右手,眼神笃定,望向前方……

  临走时,叶剑平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下次再来看你,把照片带给你!”

  “接下来,我们将建立常态化‘上门关爱’机制”。丁雷告诉记者,从今天起,区委组织部会为每位农村老党员建立个性化健康台账,定期提供医疗咨询、送医送药、剪指甲理发等服务。同时,对泽雅山区出行不便的老党员,将组织“流动医院”上门。另外,对突发重大疾病或事故的老党员,将采取“一事一批”,每次给予1000到10000元的紧急救助基金。“我们给老党员建立的电子‘一人一档’已经基本完成,之后还会举办一个相片展,展出他们的肖像和生活影像,宣传红色事迹和革命精神。”

  一路走来,志愿小组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他们说:这半年来的走访经历,如同一堂特殊的党课,将一直铭刻在我们心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