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以“民情地图”为载体服务群众不离心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贴近民声
丽水:以“民情地图”为载体服务群众不离心
2016年11月21日 11:24:25 浏览量: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市。全市2725个行政村分布在1.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受地域和交通条件限制,给群众办事、干部干事带来较大不便。为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激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丽水市以“民情地图”为载体,推动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际行动密切了干群关系,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一、工作背景及发展情况
为解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身入、心入、融入”不够的问题,2010年4月,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首次探索绘制了包含农户姓名、住房位置、电话号码的“村情图”,同年6月,松阳县全面推广这一做法,19个乡镇(街道)401个行政村完成首套2406张手绘“民情地图”。2011年,松阳县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了“民情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由“纸质地图”升级为“电子地图”。2012年,在丽水市173个乡镇(街道)2725个行政村全面推广,参与绘制党员干部4076人,目前已绘制“民情地图”1.6万张。该创新做法得到了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编入全国党员学习培训教材《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先后荣获“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评选优秀奖”“浙江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大特色品牌”等20多项荣誉。2015年成功入选“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国家治理论坛”上组织了专题研讨。
二、主要做法
1.精准采集信息,构建科学的“民情地图”绘制模式。一是民情收集立体化。深化推行“岗位在村、责任到村、服务农民、联系民心”的住村联心制度,要求乡镇干部全员住村,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分类绘制,形成手绘的《村情民情图》《产业发展图》《组织体系图》《重点人员图》《结对帮扶图》《防灾避险图》等6张基础图,同时,可结合各地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等绘制若干补充图,经电子制版,形成平面效果图。如莲都区绘制了“五水共治”《河情水系图》、遂昌县绘制了《农家乐民情图》、青田县绘制了《华侨信息图》,构建形成了6+X“民情地图”模式。每张地图各有侧重,实现了从农村农户到组织建设、个体经济到产业发展、自然生态到社会经济的全覆盖,形成了一套全面、直观、立体反映乡情民情的综合地图体系,为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提供了基础性“工具”。二是信息更新动态化。实施“民情常态化走访、地图动态化更新”工作法,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周要到1个行政村现场办公,乡镇其他领导每月走访重点户1次以上,住村干部每周安排3天以上到村走访,及时掌握民情动态,确保“民情地图”能够准确反映民情、服务民生。按照“一村一册、一户一档、一事一表”的要求,乡镇干部对村情民情进行汇总、梳理,采取定期更新与即时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对“民情地图”实行动态化管理。如莲都区要求住村干部及时记录更新民情日志,做好系统信息的动态维护,831名住村干部仅2015年就更新民情信息数据5万余条。三是地图管理信息化。在手绘“民情地图”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以每个农户基本信息、产业情况、重要社会关系和近年来重大事项等169项信息作为支撑,探索开发了集基础信息、民情日志、服务办事、工作交流、考试平台等7大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民情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将纸质“手绘图”升级为电子“活地图”,从静态“二维图”变为动态“三维图”。通过系统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调用、修改、更新和充实民情信息。如基础信息模块,松阳县401个行政村20.8万农户就有8000多万项信息数据。
2.优化服务质量,创新多元化的“民情地图”运用体系。一是明确“按图指引”的服务重点。依托“民情地图”中反映的169项民情信息,按照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综合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分成14类,进行定期梳理汇总、综合研判,为乡镇干部精准服务提供依据。如依托《产业发展图》《结对帮扶图》,分析村庄重点特色产业,找准低收入农户贫困原因,通过“一户一策一干部”实施精准帮扶,2015年实现了全市5.51万户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又如庆元县依托《村级社会关系图》,分析找出村级宗族关系、关键人物等情况,及时地运用到村级组织换届、突发事件处置及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探索“双向互动”的服务方式。实行住村“双向选择”,各地根据“民情地图”反映的村情民情、发展规划、民生需求,结合乡镇干部的学历、经历、特长,变组织定人为“村选干部、干部选村”双向互选,实现了群众意愿和干部的精准对接。以《干部日记本》和《群众监督本》为载体,推行干部和群众民情走访“双向记录”、绩效“双向考评”,住村干部不仅要走村入户收集民情,还要群众签字反馈、评价走访实效,以反向监督的方式,督促乡镇干部以最优的服务方式确保效果。如该市茶产业大村上安村,通过双向选择与一名茶学硕士成功配对,有效助推了茶产业发展,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7万元,是丽水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三是建立“四级响应”的服务程序。建立群众诉求村、乡、部门、县“四级响应”机制,对“民情地图”反映出的群众诉求和问题,实行逐级提交、全程代理、即交即办和限时办结。截止目前,已累计解决17.3万个问题,落实1.15万件实事项目。如,景宁、缙云等县通过“乡会村开”“事不过夜”的方式,在一线解决“民情地图”反映的群众诉求,实现了服务的第一时间响应和问题的即时解决。
3.实施绩效评价,建立全方位的“民情地图”管理机制。一是实行“月查、季督、年考”的常态化管理。对照“民情地图”,针对乡镇干部入户走访、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以及开展服务等情况,每月由乡镇开展一次自查,每季度由县委组织开展一次督查,每年把“民情地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并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的必备内容,年底对乡镇干部开展“民情地图”大比武。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开展大比武148次,参与人数4.2万人次。二是树立奖优惩劣的考核导向。把“民情地图”工作作为乡镇干部提任考察、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民情地图”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民情地图”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干部,优先推荐评选各类先进,优先培养使用;对“民情地图”工作不实、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取消当年各类评优评先资格;民情掌握度实地抽查不过关的,不得作为提任考察人选;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理。如,松阳县将近三年“民情地图”考试分数作为“十佳住村干部”评选的首要条件,在2015年评选中,有1名候选人因考试成绩低于85分,被取消了评选资格。如,2015年莲都区在抽查“民情地图”工作中,发现一乡镇干部对村情民情不了解、收集的“民情地图”信息不精准,给该村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群众意见较大,经调查核实后给予了组织处理。三是夯实多层面的服务保障。市、县、乡三级建立“民情地图”工作联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目前全市已建立了一支300余人的“民情联络员”队伍,实现了工作力量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门组织编印了“民情地图”培训教材,按照分批分类的原则,对乡镇干部进行应知应会能力培训,成绩不达标的进行补考,经努力,全市乡镇干部应知应会能力考试达标率,从2012年的75.6%提高到现在的92.1%。市县还将“民情地图”工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为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近几年来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11-20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慈溪这个做法上了中纪...
- 2016-11-19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 把十八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