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党性 每月来“赶集”
浙江临海900多个村党组织坚持“学习日”制度
学习强党性 每月来“赶集”
2016年11月03日 15:05:17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李攀 王宏荣 李振国
真学促实干
解基层难题
邵家渡街道钓鱼亭村距离大田刘村仅10余公里,在这里,“党员学习日”已经坚持了28年。
“党员学习日”到底学些什么?党支部书记张明星用3个“结合”回答了记者的疑惑:将学习形式与落实村务结合,将体察民情与民主决策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简单点说,“党员学习日”早已不局限于“学”,它务虚也务实,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实在在化解基层的种种难题。
据80岁的老党员周小忠回忆,村里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正是通过“党员学习日”解除困局的。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临海面临着“垃圾围城”的窘境,位于327省道旁的钓鱼亭村被选中建大型垃圾填埋场。“村里土地本来就紧张,哪能挤出空地建垃圾场呢?”“垃圾填埋对村里的土质和地下水会有影响吧?”村民们忧心忡忡。
如果党员的意见都无法统一,又如何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经过临海市政府和街道的耐心解释,以及专家在“学习日”的反复讲解,村干部和村民思想逐渐得到统一。最终,钓鱼亭村接纳了垃圾场这一特殊的“媳妇”。
不过风波并未就此终结。
2007年,经过多方论证,临海决定投资数亿元,将钓鱼亭垃圾填埋场改建为更大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这一次,在“党员学习日”上,争论的火药味更浓了,连老支书也想不通。村民周银耀记得,当时街道有位干部到村里做工作,开口没讲几句,就被你一言我一语“顶”走了。
村里的事还是得村里来解决。在街道的组织下,原本每个月一次的“党员学习日”频频“加课”,除了听专家的现场讲解,部分党员代表还到上海、温州等地的垃圾焚烧电站和周边村庄考察学习。
“党员思想通了,再做村民思想工作就有底了。”张明星说。2011年,垃圾焚烧电站正式投入运行。
这些年,临海的“党员学习日”不断创新演变,并逐渐衍生出“村务学社”“村务议事堂”“便民服务室”等载体,“学议用”融为一体,成为村民“两富”的“法宝”,推进了临海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张磊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