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见证治水给家园带来的变化

万名大学生,跟着河长去巡河

2016年08月29日 10:00:08 浏览量: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江帆 黄珍珍 何黎黎

  青春的力量,注入动力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行动。

  巡河3.6公里、300份调查问卷、200份环保宣传页、1000余张照片、160分钟航拍……这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分院的学生,在21天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成果。

  但钱阳觉得,从这次活动获得的,远不止这些。

  7月20日清晨,他们沿着河边的石子路巡河,江上突然游来一群小鸭子,又飞来一群蝴蝶。站在茂密的树林中,望着潺潺流水和这难得一见的乡间野趣,学生们顿时都愣住了,爱好摄影的他们,静静注视着,没有一个人举起照相机。钱阳说:“身临其境,那一刻大家被大自然的魅力震撼了。”

  在活动中,他们学习治水经验,感受治水成果,聆听治水故事,不仅在拉近与自然的距离,也在拉近与基层的距离。

  在跟河长陈国诚接触过程中,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们发现,巡河并不是简单地沿河漫步。他们头戴草帽,手拿巡河日记本、手电筒和笔,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虽是白天,遇到隐秘的排污口,还需要光照。”看着全副武装的陈国诚显得吃力,才知道治水工作的艰辛。

  为帮助河长减轻负担,学生们开动脑筋,设计出一只“可拆卸式河长背包”:一个书包大小的轻薄背包,可以拆卸成腰包和背包两部分,背包装有水系图、地图、可折叠草帽、强光手电筒等巡河工具。设计的贴心之处,是巡河日记、笔和手机可以装在腰包中,方便河长随时取用记录。

  学生们带着这个新设备,开启暑期实践。他们结合水质检测、环保措施、周边社会功能性服务设施等综合评价,对90条母亲河进行“浙江省最美河流评选”。在曹娥江进行水质检测时,他们发现两岸整治比较完善,但其中一个生态小池塘中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绍兴河长”微信公众号,跟河长一起解决了问题。

  治水的故事,令人深思

  这一路,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青山绿水,并有感而发。

  谈到实践感受,不少队员认为,基层治水力量主要依赖政府部门,虽有部分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但离“全民治水”仍有距离。

  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周枭迪的实践队结识了一位民间治水义务监督员——陶华清老先生。陶老先生是上虞区百官街道的一位退休老干部,也是一名钓鱼爱好者。退休后,陶老先生常在河边钓鱼。陶老先生说,垂钓一般要蹲守大半天,许多人带着干粮来,但走的时候总会留下一些垃圾。他时常劝阻,但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为此,陶老先生与当地民间环保人士一起,组成治水义务监督队。

  “在暑期实践中,我们发现主动参与治水的群众还不是很多。”周枭迪说。这也是钱阳困惑的问题,在实践后期的宣讲过程中,他发现前来听的村民不多。钱阳说,他们对这个现象讨论热烈,在这几年政府大投入整治后,治水长效机制如何建立?享受治水红利的民众,应该在治水中扮演什么角色?

  暑期实践结束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写了两篇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河长制视阈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对策探究》和《新昌县山溪河道水环境现状调查和长效管治研究》。文字背后,是他们走进自然、走进基层最真切的感悟。

  “发动全民治水,是最好的长效机制。”周枭迪说,期待更多的人参与治水。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