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再小打小闹 大学生公益走向专业化

2016年09月06日 15:02:16 浏览量: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任珊

  听完这席话,李静感慨万千,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公益举动,能够产生这样的影响。李静看着孩子们,用手轻轻拍着孩子的肩膀,并没有说些什么。

  当天,回到学校的李静,立刻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另外4个小伙伴,5人团队在当天晚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们决定重新修改即将于第二天路演的项目计划书,只为了这些孩子的期盼。

  从晚上12点开始直至凌晨4点,“非视觉摄影”项目团队成员修改路演计划,将第一天中针对健康人群的视障体验推广暂时删除,修订为专门针对视觉障碍群体的“非视觉摄影”体验。

  “广撒网,不如集中一点,这样项目可能会更好。”李静说。次日,带着新修改的“非视觉摄影”路演计划,5人团队一起站在了路演舞台上。“面上的‘铺张’不如集中‘打击’”,这是专家给予“非视觉摄影”项目的评价。

  专注做“非视觉摄影”,这个看似偏门而生僻的公益主题。这条路必定艰辛,但他们说:“用创意、有趣、新的路径去解决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和能力。”

  故事2

  90后大学生“拯救”草木染

  栀子、苏木、茜草……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些词汇显得有些陌生。而对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几个90后大学生来说,在过去的4个月中,这些材料已经成为他们挂在口头、印在脑海、捧在手上的至宝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西南民大大三学生周娜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草木染工艺濒临失传的现状深深地触动着她的心。今年3月份开始,周娜和同校的刘小迪、宁寿林、张彪、许震在老师张婷婷的带领与指导下决定要传承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草木染,并通过义卖来帮助民族地区。这个公益项目被取名为“源莱”——源是源头,万物之源,莱是草木,万物生长,取草木自然之颜善行尽染即为源莱。

  先学习、再印染、后义卖,这是他们的思路。而由于经费有限,他们没有办法去草木染的发祥地贵州毕节学习。通过网上搜罗资料,几个年轻人发现,在成都附近就有草木染工艺大师。万事开头难,周娜等人拜访的第一位染布人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可是,几个年轻人锲而不舍,凭着一股冲劲儿来到明月村找到了染布人寒山老师。让周娜等人感恩的是,寒山老师不仅教会了他们这项工艺,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除了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外,宿管阿姨“楼妈”也被动员了起来。周娜说:“因为她们那不限电,可以给我们提供染布的场地和设施。”说到这儿,周娜带着小女孩的俏皮说道,“我们合作得特别愉快!”

  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工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就是在说草木染,指用蓝草制成的靛蓝,可染出更青的颜色。这几名90后行走在公益的路上,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践行着“助人自助”的承诺:帮助他人,也让自己成长。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