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扶贫慈善微信群骗局猖狂:以慈善外衣行骗

2016年09月01日 07:30:03 浏览量: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马树娟 唐梦君

  据赵建民介绍,除了收集群成员信息外,管理员经常在群内分享爱国、做善事、抵制外国货的链接和图片,为了提高群成员的爱国意识,每天早上群里都要举行“升旗仪式”,管理员会发送一张缓缓飘动的动态国旗图片,并在群里播放国歌。

  在“百万善款”和“爱国”情怀的共同激励下,群里每天都有新人加进来。“群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刚刚接触网络的农村中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赵建民回忆。

  接着,让赵建民没想到的是,善款还没有发放,管理员倒开始收费了:“这笔巨额的海外资产需要解冻,解冻费用交得越多的成员,解冻后得到的善款数额也就越大。”

  经过女儿的提醒,赵建民有所警觉,一直没有交这笔费用。那么,承诺的“百万慈善基金”怎么样了呢?

  赵建民介绍,虽然群成员一再催促,但承诺发放的一百万元善款一拖再拖,先是承诺9月1日发放,随着放款日的临近,管理员又变更了说法,称将推迟到9月15日。

  云南的张亚琴(化名)的经历与赵建民类似,她也是通过熟人介绍,加入了一个成员多达400人的“民族大业慈善款微信群”,该群声称,有一批爱心人士为国内无业人员筹集了数额庞大的善款,只要无业人员提交详细的个人信息,就可以获得最高100万元的善款。

  张亚琴的女儿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母亲对管理员的说辞深信不疑。然而,蹊跷的是,母亲加入后,管理员不仅没有向母亲发放一分钱善款,反而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比如管理员称,群成员只有缴纳一定的费用方可成为会员,缴纳的费用越多、会员等级会越高,将来分得的善款就越多。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会员资格,外加其他费用,张亚琴交给管理员的费用已经超过了1000元。

  记者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多次联系张亚琴均被拒绝,因为她担心记者的调查会影响自己最终拿到“慈善款”。

  “我妈已经被洗脑了,加入以后不但没有得到善款,还交了一千多元钱,这不是活生生的骗钱骗个人信息吗?”张亚琴的女儿焦急地对记者说。

  骗取个人财产已涉嫌诈骗

  记者通过浏览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不少网友对父母轻信类似“百万扶贫慈善基金微信群”表示了担心,同时他们也表示了疑惑:这些以发放善款为由的微信群组织者,是否涉嫌犯罪?

  “五千年来密存海外皇家资产的说辞,破绽太明显!”浙江大学法学院互联网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认为,我国频繁与海外多国接触不过几百年,即使有部分流失在海外的资产,也会在国家层面解决,绝对不会通过个人建立的微信群解决问题。

  对这些不法分子以慈善名义实行欺诈的行为,高艳东表示,如果涉案人数和受骗者的数量较多,数额较大,社会危害性明显,一般不会按照民事欺诈定性;如果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该以刑法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研究所所长阮齐林也认为,“百万扶贫慈善基金”微信群内实施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根据目前的情况分析,微信群的管理员只是鼓励群成员拉人入群,对于传销组织的层级架构、计酬依据、返利情况等都缺乏证据,认定组织、领导传销罪难度较大”。

  对于通过建立微信群实施诈骗的行为,高艳东认为:“网络空间作为新的犯罪平台,传统犯罪会通过互联网渠道不断翻版,虽然行为特征和危害性会基于网络发生变异,但线上和线下犯罪行为的本质仍然相同,只是实施犯罪的场所、工具不同而已,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