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三百中国志愿者里约奥运另一道风景

2016年08月19日 16:01:17 浏览量: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王刚

  刘伊东今年2月就早早地买了机票,“往返机票接近一万元,算是很便宜了。”她和几位通过网络相识的志愿者租住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公寓,每个人平均房租为3500元,“全程吃住行大概要花费两万元人民币。”

  陈光磊的费用和刘伊东近似,也在两万元左右,“一半是我自己的奖学金和兼职的收入,一半是父母的帮衬。”

  组委会提供的福利不多,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却相当的大。

  “我从早上5点半开始,一直要工作到下午2点半。” 陈光磊说,他的工作环境都是在露天,南美虽然现在是冬天,但里约白天的气温也有三十多度,工作十分辛苦。

  “一般工作八小时左右。” 马佳琪说,“不过巴西人在组织上还是比较混乱,比如俄语的翻译明显不够,但一些语种的志愿者好像又多招了。”

  由于工作时间长,福利少,一些外国的志愿者们没等奥运会落幕,就已经提前撤退了。

  “不过在我们中国志愿者中,提前走的人很少,大家难得来一趟,还是希望能坚持到最后。”刘伊东说。

  世界这么大

  就应该出来看看

  陈光磊说,在里约的近二十天时间,虽然花费不菲,但他觉得挺值的,“因为与外国文化交流是我们这些学语言的学生必需的经历,如此看世界才会有更多的视角,看事物才能有不同的角度。”

  不过他也承认,最初来奥运会当志愿者,有一部分目的是“希望自己将来的简历好看”。

  说起在奥运期间的收获,马佳琪有些迷惑,“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的收获,我一直比较外向,爱和人打交道,要说收获么,算是兑现了两年前对自己的承诺吧。”

  不过她说来里约当奥运会志愿者的这段经历,让她更加萌生了“去看看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念头,“我准备以后研二或研三的时候,再去国外交流一年。”

  不过不管是陈光磊还是马佳琪,都说他们的经历在各自的学校中并非是个例。“有许多同学和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的视野都很开阔,有梦想,又愿意去实践。” 马佳琪说。

  刘伊东则觉得,她们这一代人见的世面多,更加国际化,“适应能力强,独立性强,更善于交朋友,陌生环境容易放得开,很容易打成一片,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标志吧。”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