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不捐,少捐都被嫌,大佬们的慈善路怎么这么难?

2016年07月18日 21:32:25 浏览量: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白杨

  慈善下的质疑

  除了直接捐款,利用慈善基金会,将慈善事业规范化、长期化,是国外比较常见的经验。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在国内也流行起来。

  今年4月,马化腾宣布将捐出一亿股腾讯股票,并注入正在筹建中的公益慈善基金,用于支持在中国内地为主的医疗、教育、环保等公益慈善项目以及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的探索。

  但是,随即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马化腾此举有避税的嫌疑。马化腾随后向媒体回应称,这一次成立的公益慈善基金将是不可撤销、不可取回、经正规申请认可的公益慈善基金,跟个人税务安排无关。

  无独有偶,去年12月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及其妻子宣布捐出他们所持99%的Facebook股份用于慈善事业时,也被当地媒体质疑为借捐款逃避高额税务。

  扎克伯格当时对这些质疑进行了回应,其指出:“新设的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而非传统基金的模式,所以在将股票转移时不会享受税收优惠,但却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执行我们的使命。”

  据业内人士分析,“扎克伯格新设的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定义为是慈善。”因为即便按照扎克伯格所承诺,股票资产注入名下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也只是将钱从左边口袋放到右边口袋,除非这笔钱花在了慈善领域,否则和慈善便没有什么关系;而传统慈善捐赠在资金进入基金会那一刻,资金和捐赠者就切断了所有权关系。

  为何会有避税的质疑,这要从美国的税收政策说起。美国不鼓励从父辈继承巨额遗产不劳而获的做法,因此美国的遗产税高得吓人,2015年的遗产税达到40%;然后美国对投资收入也征收很高的资产增值税,税率从15%到35%不等,比如若卖掉自己手里长期持有的股票,需要缴纳15%的资产增值税。

  不过,美国对于慈善有一套税收减免政策。如果将财产捐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便可免除第一次卖股票的资产增值税、遗产税和每年的投资增值税。

  可以说,做慈善减免税收的制度,是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催化剂。据统计,在过去40年中,美国人年均慈善捐款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而在最富有的美国人中,3/4拥有自己的基金会。

  在美国这种高额税收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做慈善来减免部分税费,同时还能获得社会声誉,实际上是多赢的举措。但回到中国来看,国内没有像美国一样的高额遗产税,且在慈善事业上并没有过多税收优惠,所以国内企业家通过捐赠来达到避税目的的说法还不够准确。

  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和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一定比例内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我国现行的扣除比例分别为企业利润的12%,以及个人应纳税所得额的30%。

  按照这个规定,如果以企业的形式分年捐赠,则是可以分年进行税前抵扣,如果一次性捐赠的话只能用到当年的12%额度,超出的部分需要纳税。因此,国内企业在捐款时若想多抵减一些税收,可能会选择分批次捐赠的方式。

  中国慈善路还很长

  相对于国外的慈善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改变的是人们对慈善的认知。

  在慈善这个事情上,聊胜于无。马云说要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善良,这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当人人都参与公益,理解公益时,”逼捐”的现象就不会存在,更不会去攀比、对比别人捐了多少。

  对于企业家而言,社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是要理性。企业大佬经营企业时,在企业文化、管理思路上都有其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在做慈善时自然也与他人不尽相同。查阅近几年的中国慈善榜单,会发现很多企业家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做慈善,他们选择低调,并享受其中。

  所以不管是高调还是低调,也无论捐赠的多少,只要他们愿意做慈善,我们都应该去赞扬,这样才会有更多企业家加入慈善事业中来。

  另外需要完善慈善制度,让慈善工作在健康的环境下运作。近年来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疑惑,这与法律监管的缺失不无关系。

  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首部《慈善法》将于今年9月1日开始实行。慈善法的总则中明确规范了慈善活动,保护了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这是马云近年来在谈论公益时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不过这句话更适用于企业家们,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公益的心”足矣。

责任编辑:安佳璐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