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脱贫攻坚的青年“集结号”
吹响脱贫攻坚的青年“集结号”
2016年07月06日 09:27:37 浏览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看到乡亲们优质的西红柿、马铃薯由于销路等问题,卖不上价钱,甚至只能烂在土里,非常心疼。”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刘德福嗅到了商机,“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对于优质蔬菜的需求供不应求。”去年10月,中国网络菜市场运营总部在凉都六盘水落户。
刘德富说,网络蔬菜市场从2015年7月份上市,已经基本形成规模,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已经初步形成近30个产业链,带动的就业人员惠及蔬菜种植的乡镇的农民、蔬菜的生产加工人员、平台的工作人员等,最终的产值估计在200亿元以上。
现实中,农业产业化成为六盘水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5年,六盘水建成1000亩以上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基地282个,形成了贵州省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刺梨种植基地和车厘子种植基地。目前,全市建成的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覆盖农户12.8万户,31.4万人,带动3.4万人实现产业脱贫。
帮助家乡人致富,是刘德福回乡创业的一个情结,很多青年人清楚,帮助农村发展产业,实现“造血功能”,是最好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个青年的创业故事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扶贫思路的转变,扶贫从原来的输血式变成造血式,曾经的“煤都”六盘水正在破解“精准脱贫”之问。
六盘水市处于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的交会处,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资源分散、农民分散、资金分散,这“三散”已经成为阻碍西部农村发展的瓶颈。
“‘三变’改革打破这一瓶颈,聚集起了脱贫攻坚的力量。”六盘水市领导说,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唤醒了沉睡的农村资源,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
“三变”改革以来,六盘水共在27个贫困乡镇,287个贫困村,带动14.15万贫困人口入股,实现了5.08万建档立卡户脱贫。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三变”的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引导了2.75万名干部对扶贫对象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动员1509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7300起;争取到对口帮扶资金1.96亿元,帮助28000多人摆脱贫困。
在“三变”改革的破题之地,六盘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贫攻坚的“集结号”中,青年人勇担历史重任的热情高涨,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责任编辑:马美子 [网站纠错]相关阅读
- 2016-07-04“三水”干部,不辱使命
- 2016-07-0110亿扶贫资金违规,谁在玩忽职守
- 2016-06-29出实招严管理 村干部转作风
- 2016-06-07温州瓯海:“考绩择才”激发干事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