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杨氏“四知堂”的前世今生

2016年11月03日 15:46:40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记者 朱诗意 通讯员 章亚强

  15725443_995999.jpg

  “凤凰山前白鹭飞,四水汇聚鱼儿肥。”素有“四水落明堂”美称的湍口镇迎丰村,位于临安市西南部,四周峰峦叠嶂,景色迷人。迎丰村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宛如一座群山环抱的聚宝盆。

  一到迎丰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四知堂”便跃入眼帘。人都说这是迎丰人的精神地标,那么这“四知堂”,究竟有怎样的来历?经过笔者一番实地寻访调查,原来它与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有关。

  原来在东汉时期,有个官员名叫杨震,学通古今,年50出仕,曾官拜太尉(相当于宰相)。在其担任东莱太守期间,途径昌邑县,时任县令正好是由其举荐为官的王蜜。为感谢举荐之恩,王蜜夜晚拜见,并怀揣黄金十斤相赠。见杨震推辞,王密说“暮夜无知,仰公受之”,意思是现在夜色已黑,没人会知道此事,以打消他的顾虑。杨震一听,正色斥责:“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去。杨震一生清白治家,不置产业,汉顺帝褒奖其为“清白吏”。其暮夜拒贿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也使杨震成为史上著名的清官。杨氏后人为纪念这位品德高洁贤良的前辈,纷纷在各地建立祠堂供奉先贤,迎丰村“四知堂”即是其中之一。

  迎丰村目前近千人口中,有杨氏后裔160余人,聚居在杨村自然村。据村中杨胜利(杨震75世孙)老人介绍,杨氏先祖要追溯到元朝后期,“四知堂”则始建于明朝初期。杨胜利忆及祖辈传言,元朝后期,杨氏后裔有兄弟二人为躲避天灾,携家眷从中原南下逃难,最后在杨村(现迎丰村)定居,这兄弟二人就是现在迎丰村内杨氏子孙的先祖。杨氏兄弟在杨村定居后,人丁逐渐兴旺。明朝初期,开始筹资在村内建造祠堂,这就是杨村最早的“四知堂”。

  “四知堂”曾先后历经两场大火,化为废墟后再次重建,犹如凤凰涅槃。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四知堂”被一场意外的大火化为废墟,族内条件较好的一些族人筹资,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祠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四知堂”被划为公房,属于集体资产,却因年久失修,日渐破旧。1982年,杨村筹资将原“四知堂”从财政局买来,两年后,开始动工重建。90年代中期,“四知堂”被村民私人拿来办木料加工厂,发生意外大火,再次化为废墟。直到2014年,迎丰村新建文化礼堂,在原有祠堂旧址的基础上进行复建,文化礼堂“两堂六廊”中有一堂就是“四知堂”。

  杨氏族谱对后辈子弟提出“忠孝勤俭”四字箴言。即:“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仰俯何益。”

  同时,族谱还明确了具体的规诫要求,形成了对家族子弟全面的约束。在《杨氏规诫训语》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有清晰的规范。对此,杨村另一名老者杨春荣(杨震74世孙)认为,在法律尚不健全的封建社会,宗族起到了维护地方秩序稳定的重要作用,家规家训成为道德准则,族长拥有执行家规家训的天赋权利。在族人违背家规家训的情况下,族长有权利请出太公们,在四知堂内和全族族人面前,对违背家规家训的族人实施惩戒。

  杨氏家训家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影响着后辈子孙,杨氏后裔中有多人在政法系统做出重要贡献,迎丰村常年零上访,被评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

责任编辑:林庭宇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