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陈文龙:居官清廉 刚正不阿

2017年01月13日 15:57:49 浏览量: 来源:浙江党建网 作者:本网记者 朱诗意 通讯员 薛志中

  陈文龙(1232—1277年)。初名子龙,字君贲,别号如心。福建兴化人,曾任宣义郎、镇东军(今浙江绍兴)节度判官等官职,是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曾入太学深造(南宋朝廷办的最高学府,今杭州庆春路原浙医大位置,属武林街道)。

  陈文龙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熏陶和“重义轻利”纯朴民风的影响,自幼以大节自励,立志“忠君报国”。陈文龙的叔叔陈瓒也是一位抗元英雄,兵败被元军“车裂”于城门之下。因此,在家庭的严格教育下,少年时期的陈文龙便显示出了超凡的聪颖和勤奋,他入太学时,书法、文章就称誉一时。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几年后,成为监察御史,曾被当时的权臣贾似道看中,但道不同不相与为谋,陈文龙并不因此而对擅权误国的贾似道感恩戴德。后来,他的正直敢言,渐渐触怒了贾似道。襄阳失守周,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被贬官到了抚州。

  咸淳九年(公元1274年),元兵占领樊城,进军临安,宋朝国势日趋危急。陈文龙又被起用,奉命任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到任时,因军费缺乏,他卖尽了自己的家财,招募上万士兵,组成兴化军,坚守兴化城。有人劝文龙投降,陈文龙怒火万丈,严厉地说:“国家供养你们,没有以死报国,反卖主求荣,向我劝降,真不知羞耻了!”终因寡不敌众,全家都被元兵捕去。

  被捕后,陈文龙受尽凌辱迫害,仍坚强不屈,坚决不降,最后绝食死于岳庙中,年仅46岁。

  在陈文龙短暂的一生中,不仅有可歌可泣的悲壮抗元事迹,也有他始终不改初衷的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陈文龙任宣义郎镇东节度判官驻节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对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越州是南宋皇室宗亲聚居之地,但他却不愿随波逐流,公开声明为官“不可干以私”。在越州,他雷厉风行地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

  贾似道从南宋理宗开始当权,到度宗时权倾朝野。正直耿介的陈文龙并不领情于贾似道的“提携之恩”,相反,他经常对贾似道弄权误国的行径予以严厉抨击。浙西转运使洪起畏在贾似道的授意下,上奏度宗请求推行理宗时并未施行的“公田法”,这一政策使得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陈文龙立即上疏皇帝,陈述了这项政策的弊端,据理力争,并要求严惩洪起畏,才最终平息了这场轩然大波,当时的百姓无人不拍手称快。但是他却因此得罪了贾似道,贾似道对他越来越不满意。

  度宗三年(1267年)开始,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的国防重镇襄阳、樊城。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本应该率兵支援,却临阵逃遁,最终,那里的守将吕文焕降元,被围困达6年之久的襄、樊重镇相继陷落。朝野震动,舆论哗然,由此,陈文龙对贾氏一族结党营私、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要求对其进行惩罚,这大大触怒了贾似道,贾似道找借口将陈文龙贬职到抚州,但每提起此事,陈文龙表示毫不反悔。

  陈文龙到了抚州,也始终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治人宽恕,深得民心。贾似道还想陷害陈文龙,却苦于找不到借口,就以官爵收买了当时的监察御史李可,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陈文龙罢官返回兴化军故里。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始终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为民之愿,却因为忤逆权贵而不容于官场,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不幸。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重修福州台江尚书庙时,曾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筮,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这是对陈文龙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如今,岳飞、于谦、陈文龙是有杭州“西湖三忠肃”之称的,今天杭州葛岭下即是这位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的长眠之处,亦是杭州市文保之地。

c9787a33097bcbd687ae47ce9189bd60.jpg


责任编辑:楼昕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