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美浙江人”

2017年04月06日 08:59:28 来源: 浙江党建网 作者: 徐溶

  勇立改革潮头的浙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让“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升华为全社会的风尚。本期5名“最美浙江人”为浙江上报中央文明办的2017年4月“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让我们一起寻找那一个个感动我们的人物,及其背后无形而坚实的精神力量。

       “念恩大妈”徐兰芳

  今年大年初六,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塘头村里,64岁的徐兰芳推着木质推车,拿着账本挨家挨户还钱,并送上代表心意的礼物。15年前,徐兰芳的丈夫身患尿毒症,需要做换肾手术,而医药费高达数十万元。听说徐家面临困境,村民们自发上门捐款,从50至500元不等。丈夫得到救治后基本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一个11岁的儿子正在上学,家庭重担落在了徐兰芳肩上。于是,她每天推着木板车,在当地菜场卖起了海鲜干货。当人们了解她的情况后,当地政府为她办了低保,镇里给她捐款,菜场管理方减免她部分摊位费,亲戚朋友、村民也伸出了援手,当地商户也免费带她进城进货……一直以来,徐兰芳手上都有一个账本,上面记录着当年给他们捐款的26位好心人的名字和捐款额。目前,她已经还了17家。

    百姓心中的“好大姐”

  吵吵闹闹来,和和气气走,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了 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新居民调解室的一道“和谐风景线”,而调解员伍梅菊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作“伍大姐”。自2009年2月担任洪合镇新居民调解委员会的专职调解员以来,来自重庆的新居民党员伍梅菊就把心与洪合镇7万多名新居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正是凭着一颗为民办事的心,伍梅菊一边用心工作,一边认真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硬是把新居民调解员当得有声有色。七年来,她帮助当地新居民治愈了1000余个“疑难杂症”,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调解“高招”——“三乡三情”调解法,即以乡音、乡俗、乡情和亲情、友情、感情为基础,在矛盾调解中,用好老乡情,打好感情牌。“大家同在‘第二故乡’工作生活,我们就是一家人,遇到困难一定要互相帮助。”伍梅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守治水精神 做模范“匠人”

  1987年春节刚过,21岁的谷红卫从浙江省水利水电学校分配到安吉县水利局,那时候高中、中专文凭在水利行业也算得上是高材生了,他可以选择去局里任何一个部门,但偏偏选择了工作最艰苦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所,从测量赋石渠道到设计石岺电站,他在设计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二年。正常8点半的上班时间,他总是提前1-2个小时到,处理日常工作后就下基层、跑工地、推项目,每个水利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总能看见他的身影。2016年12月8日,医院确诊他患肝癌晚期。在杭住院期间,他还继续关心全县的水利工作,强忍病痛折磨,坚持完成水利高评委的评审任务。2017年2月10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谷红卫以自身的模范言行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入党承诺。

       身患癌症却兼13个职务的退休教师

  陆煜范是绍兴市上虞区青少年成长顾问,区思想道德教育宣讲员,也是凤山社区老年大学校长,社区关工委副主任,“五老”关爱组组长。他2005年2月从执教45年的教师岗位退下来以后,身患绝症还身兼13个社会职务。2013年至2015年,他连续三年体检发现前列腺有问题,可他一直拖延到2015年暑期教育结束后才走进区人民医院动前列腺切除大手术。2016年7月15日又再次动了手术。恢复了半年时间,他又带着尿不湿和海绵坐垫,拄着拐杖,去社区老年大学辅导,为暑期教育制定计划、安排活动、撰写讲稿,还去江山小学、皂湖小学,为孩子们作专题报告。12年来,他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开展思想道德专题宣讲达200余场次,有2万多名学生和家长聆听了他的讲座。他是一位不忘初心,永不下岗的“老园丁”。

     “慈善村”里的热心肠

  宁波江北区的李家村是远近闻名的“慈善村”。村党支部书记、宁波市江北区慈善总会庄李企村联合慈善分会会长陈国云,曾是江北区永发运输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农民企业家。企业初具规模后,陈国云就开始做善事。他自发和李家村、葛家村、居陆村、庄桥街道敬老院等老人结对,每年为他们发放慰问品、补助金,仅此一项每年投入十五六万元;他斥资20多万元在贵州捐建希望小学;累计向江北区慈善总会捐款196.35万元。他还带领着李家村全体村民积极发展农村慈善事业,2003年3月在江北区慈善总会建立村级慈善帮扶基金300万元,目前慈善帮扶基金已达2588万元。陈国云表示,今后他还将逐步增加基金额度,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圆求学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爱心。

责任编辑: 张东红